新快报讯 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百千万工程”最新成果,黄埔区委宣传部联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和黄埔区文联等文艺工作团体,组织岭南国画名家开展专题系列创作活动,运用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展示黄埔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讴歌新时代黄埔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非凡成果和示范作用。
其中,1.8米高、20米长的《绿美黄埔》的创作工程日前已完成,汇聚了方楚雄、陈永锵、许钦松、林淑然、王永、刘思东、黄唯理、朱颂民、张思燕、张铁威、杨峻、关坚、姚涯屏、徐申泉等20位画家参与创作,画家们分工有序,有的画建筑,有的画山水,更多的是不同的树由不同画家描绘,其中,著名画家方楚雄、林淑然伉俪则一同绘画了一棵“孖生古树”,这是樟树和榕树随着年代久远,慢慢长在了一起,两树互相支撑、互相扶持,意义非凡。
广州市美协主席刘思东表示,通过以绿植为串连,以老树为主体,表达黄埔区厚重历史与朝气蓬勃的新时代面貌。
“黄埔区所拥有的山体、水貌、植物等确实比其他区都要相对丰富。”
千年荔枝、古木棉、古榕树、鸡蛋花古树、孖生古树、古枫树、禾雀花……《绿美黄埔》长卷跟以往由刘思东组织的长卷都大有不同,这一次是以古树和绿植为串连。整个画面别出心裁,面貌尤为特别。“方向性、指向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直接以植物作为抓手,表达绿美黄埔,这对画家的要求会更加细节、更加具象。”广东省美协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表示,“这个角度对于画家来讲,发挥中国画的技法韵味会更充分一点。有更大的空间让画家发挥笔墨技法。所以,这张画除了看景观、景物以外,欣赏中国画的笔墨的成分更大一点。”
对此,广州市美协原副主席张思燕也认同,“通过植物花卉的题材进行串连,相比山水或者城市建筑题材会更能施展个人的风格面貌,每个人相对可以更放松地表达而不会让画面显得突兀。在花鸟画中,写意用笔的前提下,尽管不同的人风格不尽相似,但画面的整体效果也容易协调。”她也表示,这次长卷创作,跟以往最大的区别,确实是在于利用植物做主线这一点。但她同时强调,“黄埔区所拥有的山体、水貌、植物等确实比其他区都要相对丰富。”
广州书画专修学院院长朱颂民也说,“选择的花草树木,主要是岭南特色的种类。但黄埔区涵盖的绿植更丰富。用植物串连在整幅长卷,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构思巧妙,开合呼应,疏密有度,使人身临其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任广州美协秘书长的张铁威刚中师毕业时,曾带着好几个小学生,从原来属增城地带的永和横径村,爬到萝峰山半山腰,打着手电筒穿过一个废弃的战备山洞,山那边洞口处下去便是萝岗的萝峰寺。那里泉水清澈,树木葱葱郁郁,遮天蔽日,书院建筑古色古香,“我们还在水沟边围坐野餐,至今仍记忆犹新。”让张铁威印象深刻的还有岭南大家黎雄才创作于1963年的《萝岗香雪》,这是一幅收录在1985年出版的《黎雄才画集》里的作品。画里一片梅花林中,隐约可见画栋飞甍、古朴典雅的玉岩书院。他说,“数月前,随岭南国画名家‘绿美黄埔行’又再临玉岩书院。但见树木依然青翠,千年古荔树依然充满生机。修葺一新的书院,在古树丛中更显得清幽雅致。”
广东画院专职画家黄唯理虽然也谈及了创作长卷的亲切感,但他的经历则完全不同,他说:“参与这次长卷创作,让我更有亲切感,因为自己从前些年定居于荔湾区到近年转到黄埔区长住,慢慢融入到了黄埔区的生活当中,所以,在创作的过程,感觉就是在画身边的事物,倍感亲切。”
黄埔区文联主席徐申泉告诉记者,“绿美黄埔”精品国画长卷从主题内容上看,展现黄埔的绿美景色。黄埔区已经建设成为一座崭新山水城区,开门见山水,山看得见水,水看得见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花开,四季常绿,成为黄埔的特色。他说,“艺术表现形式上看,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以山水画与花鸟画相结合,融合新壁画色彩及传统中国画技法;整体布局清晰,构思巧妙,开合呼应,疏密有度,使人身临其境。”
对于身临其境,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杨峻甚至用“笔游”形容,他说,“描绘榕树、木棉,沙洲、水岸,书院、古寺,公园、港口,仿佛自己也通过画笔,把黄埔区的名胜游览了一番,古人观山水画称‘卧游’,我们用笔描绘的,不知可否称‘笔游’呢。”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