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越来越多澳门青年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广州市番禺区充分发挥与港澳人脉文脉同源、青年人才集聚、交通往来便利等优势条件,以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成长发展为关注点,先行先试打造广州番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促进“五外联动”(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互联互动),助力港澳同胞更好地融入湾区生活,共享湾区建设红利。近日,记者采访多位澳门青年,听他们讲述在番禺生活、工作、创业的青春感悟。
番禺置业
喜欢这里的“乐活”氛围
在番禺万博商务区的四海城,黄俊龙的创业项目普拉提馆开在这里,500多平方米的场馆采用橙色为主调,显得充满活力。“番禺是一个宜居宜商的地方,番禺人口消费力比较集中,年轻人也多,万博这一片距离大学城比较近,所以我选择这个地方,客户主要是覆盖周边小区以及大学城的师生。”多加多国际集团助理总经理、柠聚瑜伽文化CEO黄俊龙说。
1994年出生的黄俊龙在广州已经生活多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到内地经商,在广州多个区都居住过。2018年,从美国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广州,其间又再次赴康奈尔大学进修硕士学位,因为喜欢番禺生活氛围,我在番禺买了房子,居住在星河湾半岛。”黄俊龙说,他喜欢番禺舒适的居住环境、休闲的生活方式,小区里邻居之间活动多互动多,比如今年中秋节大家就相约一起开香槟吃月饼。此外,番禺还有非常丰富的餐饮文化,粤语环境对港澳人士很友好、亲切。
黄俊龙认为,番禺是一个生机勃勃和商机勃勃的地方。2023年,他还参加了新时代新禺商培养工程。“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上课,由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大家一起参加体育运动、走访番禺名企,碰撞新的商机。”
番禺是著名侨乡。据统计,番禺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超100万人,其中港澳同胞40多万人,长住或经常往来番禺的港澳居民约4.23万人,以番禺冠名的百年侨团、社团17个,其他500名会员以上的侨社团32个。
近年来,番禺区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持续深化宜居环境建设。在番禺区的大型社区中,例如祈福新邨、雅居乐、碧桂园等10多个社区形成港澳生活方式趋同文化,其中祈福新邨入住有港澳居民约1万人。番禺区落地“港澳药械通”政策并获批急需药械12种,惠及患者415人次,先后引进30余名港医在番禺开诊,累计接诊港澳居民超103万人次。广东仲元中学、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共开设港澳子弟班16个,全区共有44所学校、幼儿园与49所港澳学校、幼儿园缔结为姊妹学校,其中香港45所,澳门4所。
“作为澳门青年,我每次回澳门都会跟各大社团、商会的成员介绍番禺,介绍一些广州投资机会,欢迎他们组团过来广州考察,希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澳门企业家到广州、到番禺投资、融入大湾区。”黄俊龙说。
就业创业
享受番禺的“贴心”服务
“我很小就跟着父母来到番禺,一直在广州读书。2019年,从新加坡科廷大学毕业后,我回到父母创办的皇冠玛莉奥食品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澳门)圣保罗食品有限公司、广州皇冠玛莉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泽华说,他将国外所学的管理和销售知识,以及接触到的国外的市场模式,运用到公司进行了公司体系方面的调整,希望使公司的运营更加国际化。
让他感触颇深的是,番禺区政府对企业的贴心、暖心服务。“我接到的第一张外贸大订单,就是番禺区相关部门牵线,让我有机会和香港的社团合作,帮助公司在外贸行业跨出重要的一步。”黄泽华说。
“在最需要的时候,最能体会到番禺区对企业的关怀。”黄泽华介绍说,在经营企业期间,需要公司稳步前行不断创新,所以他在公司守业也是在创业,2023年,他正式成立一支自媒体团队,组建了新零售队伍,为公司销售渠道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当时,我跟街道提到希望推荐一些人员进行服务,街道商会很快就带来了区域比较头部的企业指导我们自媒体的运行。”黄泽华说,他感受到番禺区对企业非常支持,“像我们有一些需求,都会有专人来给为我们排忧解难。”
据了解,番禺区不断深化就业创业融合,目前,共成立5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2706项,带动就业人数33481人,其中,港澳项目102项,港澳居民105人。实施“番禺人才生态30条”,最高可提供人才发展补贴500万元,港澳台侨青年人才申报不受缴纳社保限制,全区累计已安排人才补贴超7亿元,扶持7955个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开通“穗澳通”“穗港通”一站式商事登记服务,港澳居民开办企业最快0.5天可完成审核。在祈福缤纷汇社区设立首个台港澳、华侨、外国籍居民首站服务专窗,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
文化熏陶
乡音乡貌“联”着澳门同胞
“虽然我是澳门身份,但我对番禺的感情很深,特别是番禺的文化对我影响很大。”广州市逐日列车科技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妇女联合会第一届妇联副主席万智欣说,她的祖籍是番禺,在读初中时跟着父母回到了番禺生活。
“我在沙湾象贤中学读书,这是一座百年老校,前身是何氏书院,特别古色古香。那时常常在沙湾的小巷子里串来串去,去吃鱼皮饺、姜撞奶。沙湾有蚝壳墙、镬耳屋,树荫下老人在聊天,猫很舒服地晒着太阳,给我留下很美好的回忆。”万智欣说,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印象中,沙湾的祠堂里常常有人在演奏广东音乐,所以每次想起沙湾,总有扬琴、二胡的乐声。
“我大学在星海音乐学院读的是音乐学专业,其间参与岭南音乐馆工作、冼星海纪念馆的相关工作,后来还把中国传统音乐作为论文题目,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时更是把粤乐作为研究方向,可以说是番禺的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记者从番禺区了解到,近年来,番禺区深化文化传承创新,以乡音、乡貌、乡业、乡祠、乡亲“乡愁”文化为纽带,打造广东音乐会祠堂、美丽乡村祠堂,密切联络好40万番禺籍港澳同胞、17个百年侨社团以及373个加入“侨智联盟”的海外社团、校友会。持续擦亮“珠水金声 粤韵乐乡”文化品牌,成功举办广东音乐大赏、“赛龙夺锦 向上向善”街坊剧场等40多项活动,吸引港澳青年回番开办广东音乐传承湾区工作室。
“番禺的文化底蕴深厚,番港澳同心联谊会经常组织港澳青年活动,其中就有参观番禺博物馆,观看番禺文化表演,促进大家的交流,也加深了大家对番禺文化的了解。”万智欣说。
不断提升港澳居民内地生活发展的便利性
番禺坐拥华南地区最大的高铁客运枢纽广州南站,年客流量近2亿人次,48分钟可达香港西九龙站,57分钟可达澳门(拱北口岸),1小时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是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中心。配套设立的南站商务区、长隆万博商务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等重大发展平台,可以为港澳提供广阔的产业空间,推动实现三地产业的良性互动。
除了具备便利的交通、良好的产业优势,番禺区还不断提升港澳居民内地生活发展的便利性。2023年12月7日、2024年1月10日,广州番禺联合国家级智库机构编制形成《广州番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先后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定位,在全区全域升级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标杆。
数说
番禺在读港澳大学生约5000人
番禺区港澳青年集聚,广州大学城有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12所高校,多数具有招收港澳学生的传统,有专为港澳学生设计的班级和专业,目前在读港澳大学生约5000人。全区129所公办中小学、34所民办中小学有港澳籍学生,目前在读港澳中小学生约3000人。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