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一线产业工人免费本科学历教育班是河源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制造业职工的学历素质进一步提升;多层级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正推动建立;技术型、复合型、知识型的工匠队伍得到技能人才资源保障。产业工人逐渐成为推动河源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坚力量,也引领着广大职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作为。
工会高校共建免费学历提升班
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河源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河源校区,是当地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因此,河源市总工会利用本土高校教育资源,联合为一线制造业产业工人量身打造免费学历提升本科班。
了解到职工需求后,本科班中设置了工商管理(专升本)专业,学制3年,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修完函授本科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及考试合格者将被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的函授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学士学位。职工不离岗也能实现学历与技能双提升。
2024年4月21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博学大讲堂中迎来了一场本科班的开学典礼。与此同时,来自2024届本科班的61名会员也参加了这场典礼,他们率先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并超过了录取分数线,河源市总工会将按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资助前31名职工,资助经费为每人7500元,共计23.25万元。这31名工会会员,成为了本科班的第一批受惠者。
通过不断做优做强“求学圆梦”一线职工学历补贴、产业工人本科学历提升班,汇聚本地高等院校教育资源,河源市总工会资助近300名产业工人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
产教融合对接河源支柱、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水经济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与现代高效农业是河源市的五大重要产业。在探索如何构建一支紧密贴合河源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工人队伍的过程中,河源市总工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契合。
“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逐步扩大,职业教育改革开始走上“快车道”。河源技师学院借助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平台,学院20级西可工程师班32名同学入驻产业学院开展厂中教学、实践活动,以交替15天理论教学、15天工程师领徒岗位指导的模式,培育“新工匠”队伍,探索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与省内外近700家企业实行了联合办学,校企共建本地实习实训基地近150个,开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1000个。
由此可见,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河源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河源市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覆盖14个专业大类,建有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全市中职学校开设应用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装备制造等13个大类50个专业,建有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5个,基本对接河源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满足产业工人需求。”
推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认定
为充分调动技能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河源市正大力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制度,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认定,畅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今年,河源市总工会备案卓翼科技(河源)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等级认定机构,今年共开展企业认定5396人次,获证5368人次,一大批新职业新工种取得了培训评价资质。
卓翼科技(河源)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傅玉琴说:“我们主营网络终端设备及智能家居,今年五月已申请‘电子设备装接工’‘信息通信网络终端维修员’二个工种的职业等级认定,职工在工作之余还能多考取一个证书,这对于公司用工也有较大帮助。”
“农民工想学直播带货,有途径吗?”在今年8月,河源市连平县总工会举办的产品短视频与直播电商实用技术培训班开班了。农民工、农特产品经销商、热爱自媒体人群等都踊跃参加,培训分为两期,每期培训35人,培训时间为4天,参与学员能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认定并获颁证书。“课证融通、学训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让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操当中,大力推广家乡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