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目前我国居民首位和次位的死亡原因是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基数大、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流行病学趋势。“脑心同治”的理念是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血管疾病为核心,整体评估患者的全身血管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通过整合医院优势学科资源,组织多学科协作,成立“脑心同治MDT团队”,成功救治了一名脑心血管病患者。
家住广州的王先生(化姓)54岁,今年国庆假期原打算外出游玩,没想到却突发左侧肢体无力,来到广医二院急诊就诊,经卒中绿色通道,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明确病因是“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
神经外科副主任佟志勇教授仔细评估了患者的颈部血管和脑缺血病情,判断患者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严重影响右侧大脑血液供应,需要在两周之内完成外科手术治疗,解除右侧颈动脉狭窄,恢复右侧大脑血液供应,降低近期再次复发脑缺血的风险。
然而,在进行常规术前准备时,团队发现王先生多年来反复出现胸闷,很可能已经患有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于是立刻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心血管内科柴仁杰副主任医师为王先生完善了冠脉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比大家的预计还差: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粥样硬化狭窄,其中右侧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其远端慢性闭塞——也就是无法耐受颈动脉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期间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有心源性猝死风险!
如果先进行心脏的冠状动脉手术,需要使用两种抗血小板的药物,能否在脑缺血两周之内再次手术治疗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摆在面前的难题是否能解决,考验着团队的协作水平和专业能力。
经过“脑心同治多学科团队”的反复推敲斟酌,一个周密稳妥的治疗方案被敲定:先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间隔2-4天,序贯进行右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且在全麻术中运用多种监测技术和颈动脉转流技术,保护脑组织和心肌血液供血。
2024年10月12日18:45,柴仁杰主刀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手术,成功开通闭塞的右侧冠状动脉。开通闭塞的右侧冠状动脉,为3天后全麻下的右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提供了良好的心肌供血保障。
2024年10月15日9:00,王先生脑缺血发病第14天、冠脉支架术后第3天,佟志勇主刀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团队中多位成员为手术保驾护航。麻醉科唐建成副主任医师运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合理调控每搏变异度,以及心指数、外周循环阻力、中心静脉压、脑电双频谱指数、近红外脑氧等心脑监测指标,精确评价和优化心脏的前、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在保证重要器官灌注和氧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心脏做功;电生理护士刘明泽和龙斌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术中脑血流变化,为围术期血压管理和神经功能保护当好前哨;手术室护士精密配合保障手术进程顺利开展。
在多学科专家高精尖技术的“加持”下,神经外科佟志勇教授运用颈动脉转流技术、颈内动脉成形技术,成功切除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除颈动脉重度狭窄,恢复右侧大脑供血。
接着,医生团队再操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切除动脉硬化斑块,术中ICG荧光造影证实颈动脉通畅。
术后,神经外科护理团队做好患者围术期护理,从心理、血压、血糖、脑再灌注等方面进行管控。在精心护理下,王先生快速康复,期间未出现心肌缺血、脑缺血加重、脑出血、脑组织过度灌注等并发症。术后一周,王先生就顺利出院了。
“心脑血管疾病共病,一站式多学科手术治疗是破题的关键所在!”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公认的10个共享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老龄、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锻炼、超重肥胖和家族遗传。佟志勇指出,目前大多数医疗中心在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共病患者时,难以整合“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的技术力量。由于心血管和脑血管的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抗血小板治疗和开放的心脑血管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的“内在矛盾”,两次手术往往需要间隔3-6个月,患者在等待第二次手术期间,复发心脑缺血风险较大,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佟志勇表示,通过解除传统观念束缚,运用多种心脑血管监测技术、注重心肌和脑组织保护,完成在双抗血小板期间,开放性微创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重建颈内动脉的理念和技术突破,为脑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手术治疗是破题的关键所在。据文献和会议文章检索,这是华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3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该项脑心同治技术突破为完成两周内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指南目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提升了“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团队间的协作水平和技术能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王传方 许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