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一年多前,张淑芬从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出发,与广州市黄埔职校、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教育同行组成“组团式”帮扶团队,奔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下称“三都职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张淑芬先后带领两批“组团式”帮扶团队,聚焦地方产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精准施策,构建了“模块化+全链式”帮扶机制,全链式助力学校教学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聚焦地方产业
设电商专业 建骑师学校
紧贴地方产业特色,团队对标黔南州“打造省内一流优质营商环境”的发展目标,积极谋划专业布局。新开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支撑电商行业培养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化技术人才,助力当地电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对接本土特色马产业与“村马”新业态,新建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马术方向),并利用帮扶资金200万元建设三都黄埔骑师学校,不仅为马产业输送专业人才,还带动了相关旅游、赛事等衍生产业的发展。依托马尾绣国家级非遗,成立黔南州染织绣工匠学院,培养专业绣娘和手工艺人。
团队还将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申报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开设了民族服装专业,大力发展、推广、传承马尾绣技艺,并邀请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韦桃花授课,积极引入大师、工匠进校园,开设了马尾绣、水书、幼儿保育、马术等社团。
●聚焦专业建设
建起系列实验室 提供实习就业平台
帮扶团队采用“一院(校)一专业”的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专业。团队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优先助力建强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保育、计算机应用、中餐烹饪及护理五大专业,以“带一批专业,建一个基地,引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为目标推动专业建设。利用帮扶校资金建设了一系列专业实训室,如幼儿园模拟实训室、育婴员实训室、解剖实训室及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等。其中,黔南幼专投入30万元建成的幼儿保育实训室成效显著,三都职校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老师也在技能大赛中斩获省赛二等奖。
张淑芬表示,团队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和校企合作洽谈会,成功吸引了多家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聚焦教学改革
“一核三驱”激发“造血”功能
课程、竞赛、科研合力驱动教学改革,帮扶团队构建了“一核三驱”的三教教学改革模式,激发学校“造血”功能。
帮扶教师牵头职校教师团队编写公开出版的教材3本、教辅3本、校本教材3本,建成5个线上线下资源库。在团队的推动下,教师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斩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0项、州级奖项13项,学生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0项,实现国赛获奖“零”的突破。
帮扶团队还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同时对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给予表彰与奖励。在课程建设方面,他们倡导以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师资建设
建立“联合式”教师共培共育机制
为了锻造一支优秀的教师人才队伍。团队通过建立“二培三共”的教师共培共育机制,即“名师培育、双师培养”以及“共建课程、共创项目、共研课题”,来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近两年,学校与帮扶校共建课程6门、共建省级项目4项,共同参加国家级、省级赛项5项,共研省市级课题7项,成功打造一支“靠得住、教得好、留得下的骨干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从原来的50%提升至61.3%。
团队还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到帮扶校跟岗学习,邀请帮扶校骨干教师来校开展示范课教学和教学指导,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解决方案。
在团队的努力下,2023年教师节,张淑芬带领的“组团式”帮扶团队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教师团队”。
然而,张淑芬并未满足于此,2024年帮扶到期后,她主动续签了一年,将一直在三都职校任职到2025年7月。她常说:“我有一个支教的梦,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帮扶团队亲自下乡招生,并联系爱心人士成立深圳爱心联合会,先后资助了三都上百名困难学生。
在“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的努力下,三都职校正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