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4年岁末,回望过去一年,中国银行业在变革与创新中砥砺前行。这一年,银行业经历了周期性洗礼,面对经济转型与市场波动,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竞争力。在监管的引领下,银行业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探索新业务模式,力求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同时聚焦可持续发展,以稳健姿态应对低利率挑战,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2024关键词
1
设信贷市场司
2024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市场司,这一举措标志着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信贷市场司的成立旨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并精准滴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大重点领域。
2
2万亿
年内,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降低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央行还开展了国债买卖操作,以调节市场流动性。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宏观调控政策时,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适度宽松”,释放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的积极信号。
3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明确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该机制的建立使得优质的房地产项目能够快速获得资金,尽快形成实物投资,有助于房地产投资企稳。
4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为稳定资本市场,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5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大背景下,存量房贷利率也在年内进行了调整。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的经济负担,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提升了其市场形象和客户满意度。
6
“1”时代
为缓解息差压力,以大行为首的存款挂牌利率年内进行了两轮下调,分别是在7月25日和10月18日。调整后,大行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
7
股价屡创新高
2024年,银行业在股市上的表现令人瞩目,多家银行股价屡创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银行股整体累计涨幅达到42.83%。在股价的表现强势的同时,多家上市银行积极响应分红号召,推出中期现金分红方案。22家银行拟分红金额超过2500亿元,其中,六家国有大行成分红主力军,股息支付率整体接近30%。
8
村镇银行撤并重组
2024年,多家村镇银行因资本金薄弱、规模小、拨备体量小、融资能力不强等问题,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为化解风险,银行业监管机构积极推动村镇银行的撤并重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超75家村镇银行被合并吸收、超55家村镇银行被收购。通过吸收合并、收购等方式,多家村镇银行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展望2025
政策托底,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2024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信贷市场司,精准滴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截至2024年三季度,这些领域的贷款余额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2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5%,有力地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今年,不少银行自身经营面临着利差缩窄、费率下降、客户风险偏好走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严峻挑战。为了缓解息差压力,银行业两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国有大行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已迈入“1”时代。这无疑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使银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银行业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一方面在监管的引导下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不断革新业务模式探索更能适配新发展阶段的经营路径。银行业加快了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直接减轻了数以千万计家庭的房贷负担,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通过合理的中期分红政策,将部分利润分享给投资者,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的同时展现出了银行业让利为民的诚意。
多家机构研报认为,2025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总体放缓,从国内来看,银行业将继续在政策支持下保持稳健发展,同时加快创新步伐,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平安证券研报分析指出,2025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灵活适度,流动性环境有望保持充裕,金融监管方面,底线思维明确,点状性风险可控,针对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持续加码,这都为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银行业资产质量方面预计仍将保持稳健,政策的持续发力托底风险,核心指标预计保持稳定,拨备预计仍将持续反哺盈利水平。
展望2025,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依然是银行业的工作主线。随着财政进入扩张周期,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银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银行业仍需善用政策,强化自身风险管理,同时秉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提升服务水平,在变革中不断前行,探索出更加多元、高效的发展路径,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声音
●广东金融学院国家金融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 唐松:
“三点利好”助银行业突围
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仍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实体经济转型的“大挑战”也是银行业发展的“大机遇”。把握好国家“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组合政策形成的“机遇”期,利用政策机会,提升自身能力,将是银行业突围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既要面对经济转型带来的利差日益缩小,客户风险偏好下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带来的深刻变化,稳运营;又要在强监管环境下,兼顾防风险带来的深层变革,防风险;还要在不断自我革新业务模式,探索更能适配新发展阶段的经营路径,努力寻找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与增强自身经营韧性之间的平衡点,谋发展。
展望即将到来的2025年,银行业突围拥有“三点利好”宏观稳定预期因素;一是稳楼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建立、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系列政策出台,政策预期传导的有效性将在2025年逐渐产生显著变化,对银行业稳经营的环境形成利好支撑;二是稳资产,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导向,加之“村镇银行撤并重组”等风险化解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流动性风险防范与净息差保持,进而对未来银行业防风险产生积极影响;三是促发展,宏观经济走势和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之间的互动将有利于熨平金融周期的波动,平稳的周期将给改革留出空间,银行业体系改革与技术创新将有较大空间发展,特别在“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发力领域内,仍将持续加快推动银行的发展。
■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