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4年12月29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迎来了正式启用后的首次大型公益活动——第15期“U医公益行”,现场举行了2025年度尿失禁防治“荧光行动”暨社区前列腺癌筛查项目启动仪式。同时举行的还有学术报告、健康科普、大型义诊等。上百名群众和泌尿外科同道为此而来。
“零距离”义诊健康讲座,让群众更有“医”靠
据悉,“U医公益行”是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牵头发起的全国性系列公益活动,以“关注泌尿健康、关爱泌尿病人、为爱携手同行”为宗旨,每季度一期,致力于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给更多需要的人群。
在义诊现场,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区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专家坐镇,为到场群众解答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诊疗建议。
“长期以来被腰痛困扰,没想到是因为结石在作祟。”家住花都区的张先生(化名)怀着期待来到了现场寻求帮助,经过医生仔细问诊、查体、B超检查,初步确诊张先生患有结石,明确诊疗方案后让悬在张先生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近年来,泌尿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尿路结石为例,环境气候、地域、民族、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尿路结石。“预防尿路结石,主要依赖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尤其是在饮食和水分摄入方面,建议做到合理膳食和足量饮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黄海教授表示。
在其他讲座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主任伍俊妍教授提醒:“全球死亡的老年人中约有七分之一的死因是不合理用药导致,对于泌尿系疾病应结合疾病特征、药物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正确使用药物。”
不到10分钟为街坊完成精准筛查
现场的义诊,专家团队指引群众使用全病程管理小程序建立了病历档案,并进行了相关症状基础评估,还使用便携式的居家尿流率设备以及便携式超声帮助群众完成了尿流率测试等一系列检查。
不到十分钟,专家们利用数字化全病程管理系统完成精准筛查,快速分析了患者病史及症状数据,并通过系统的远程支持功能,结合大数据提供了科学的治疗建议。
黄海教授介绍,接受筛查的街坊患者回到家后,数字化全病程管理系统会跟踪其治疗进展,通过手机小程序定期提醒其复查,并且指导其在家里进行膀胱训练。此外,还能通过系统远程与医生对接,确保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国家队”专家的医疗服务。
“能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帮忙,以后不用跑大医院,只要在社区就能复查,真是太方便了。”70岁的患者方婆婆即场竖起大拇指。
“荧光行动”聚焦尿失禁早筛
当天上午,活动还启动了“2025年度尿失禁防治‘荧光行动’和社区前列腺癌筛查项目”,该项目以早期筛查为重点,将重点关注尿失禁患者、前列腺疾病高危人群,帮助患者尽早发现疾病,接受规范化治疗,从而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据介绍,筛查项目将于2025年1月正式启动,覆盖花都地区各级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周边城镇,计划惠及10万名以上居民。
项目亮点在于数字化全病程管理系统的深度应用,这一系统将贯穿筛查、诊治、康复的每个环节,确保患者信息实时共享,治疗过程全程可控:患者可通过手机小程序直接查看筛查结果,并根据系统的建议预约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同时实现个性化康复指导。这一举措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将有效弥补了设备短缺和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大助力提升诊疗效率和水平、推动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
项目依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这一核心平台,与区域内多家二、三级医疗机构合作,通过定期开展学术培训和专项讲座,加强基层医生沟通与研讨,护航社区的尿失禁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推广的慢病管理模式。
黄海教授表示:“通过‘荧光行动’,我们希望让更多基层医护人员参与到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实践中来,从技术赋能到理念普及,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也让患者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温度,享受到‘家门口’优质医疗资源的红利。”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房诗婷 刘文琴 于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