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中国现存最早油画实物在哪里?从事油画创作最早的中国画家是谁?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跟广东有关。而在晚清之后,到国外学西洋画的广东人,更有李铁夫、冯钢百、关良、胡根天、林风眠、余本、司徒乔、李桦、丁衍庸等五、六十人。他们对中国油画教育与创作的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至今犹在。
这个周日(1月12日),下午3点(2点30分进场),邀请到了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江以“广东与西画入中400年”为题开展专题讲座。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东新快报社、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主办, 新快报收藏周刊、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承办。这是“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的系列讲座,活动旨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美的意识、美的自觉,向“美”而行。
讲座简介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第一章应从广东写起。
广东新会博物馆“木美人”为中国现存最早油画实物,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从澳门进入广东,把西方文化和欧洲绘画带进中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前后,广州“十三行”大批油画、水粉画和水彩画销售外国人,而后流向欧洲,得名“广东外销画”。广东外销画是清宫油画之后中国早期油画又一重要现象。南海关作霖是史籍有明确记载从事油画创作最早的中国画家,主要活动在嘉庆中叶,即19世纪初。晚清之后,到国外学西洋画的广东人,有李铁夫、冯钢百、关良、胡根天、林风眠、余本、司徒乔、李桦、丁衍庸等五、六十人。大部分归国从事西洋画创作和教学,影响至今犹在。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出救治几百年沉疴的偏方,以十五世纪以前的院体画为“正法”,“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由此引出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变革思潮。
在以往的历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只把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或区域案例看待。其实,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行程中,广东这个平台多次是历史大变革主场而非分场。广东人(在广东的人)在舞台中心,是先行者和引领者,是主角而非配角。由此对应的,涉及许多广东美术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广东人做了主角而不自知,“岭南派”能争到鼎足而三就很知足了。以往不自觉的配角意识,区域或地域文化的惯性思维,导致学术研究视野受限。
广东与西画入中400年的回顾梳理,为前几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了学理铺垫。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关键词是“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变,走变革之路”,这有三个层面含义。大展虽没有新创作品,新的诠释却让它们发掘出新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学术案例。
时间:
2025年1月12日下午2点30分进场,3点正式开始
地点:
广州人民艺术中心11号多功能报告厅
人物介绍
梁江,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2016年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评委和论坛召集人、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主任策划委员等。文旅部、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等。
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广州文艺》月刊主编、《美术》月刊编辑部主任、《东方》月刊副总编辑、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主持等。
硕士、博士学业期间,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撰写。
已出版《中国美术鉴藏史稿》《广东画坛闻见录》《美术概论新编》《美术学探索》《西樵小札》等多种个人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万字等。
50年来,书法、绘画和学术研究相辅而行。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国外参展。近年举办十余次个人书画作品展览,印行《梁江书画选集》等多种画册。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