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举行集中采访活动。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弩现场接受媒体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张弩向在场媒体介绍道,自己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他看来,医改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化推进,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离老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健康梦的完全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广东是经济大省,优势的医疗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同时,广东也是人口大省,实时在粤人口超过1.5亿,这1.5亿人口都是有限、优质医疗资源的潜在服务对象。
张弩向大家展示了一组数据:广东每千人床位数4.95,医生数2.83、护士数3.5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满足广东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我们应该对粤东西北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城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定向扩容。”他说。
那么,该如何进行定向扩容?具体来说,一是设施上的扩容。可以考虑根据地区人口基数、结构和疾病谱结构,因地制宜强化县、乡、村的床位、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百千万工程”内涵,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和常见多发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初步的处理能力。
二是人才上的扩容。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应该加强医护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绝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是等不起的,卫健部门目前推进了很多工作,例如,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口帮扶和巡回服务,这些举措都把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高效地投向基层。”张弩说。
除此之外,张弩还建议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的情况,适时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这种新型服务模式能够更加精准地把优质医疗资源定点投放到基层,让人民群众不出门在身边“零距离”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举个例子,高州距离广州400公里,当地肿瘤患者到广州接受治疗的话,由于床位有限,等待时间较长,即使等到了床位,交通、住宿、陪护成本等都很高。于是我们利用5G网络开展远程手术,高州市人民医院医生在当地线下主刀,中山一院专家团队在广州根据实景展示线上指导,双方‘隔空’联合完成了复杂的肝动脉造影+肝细胞癌化疗栓塞术手术。这样的手术场景几乎每周都在广州和高州上演。高州的人民群众不用离开高州,就享受了广州国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生也在指导中得到提升,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定向扩容和下沉。”张弩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