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海昏侯来广州啦!1月15日,“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海昏侯相关展览首次在广州亮相。
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bó)之子。他6岁继父亲之位成为昌邑王,18岁时昭帝崩逝,被权臣霍光拥立为皇帝,仅仅27天后被废黜,回到昌邑宫中被软禁监视长达十年,29岁受封海昏侯,33岁郁郁而终。
展览从“少年行”“浮生梦”“逍遥醉”“世人语”四个部分,通过127套210件出土文物,重新解读海昏侯刘贺荣耀与悲剧交织的一生。
少年刘贺爱读书
第一部分“少年行”通过麟趾金、褭(niǎo)蹏(tí)金、孔子像漆衣镜(复制件)等展品,勾勒出海昏侯刘贺的出身和喜好。他的一生历经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换,被裹挟在朝堂政治中,既极尽繁华,又风雨飘摇。
经统计,刘贺墓共出土金器478件,合计115公斤,包含金饼、褭蹏金、麟趾金、金版等,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刘贺墓出土麟趾金共25枚和大号褭蹏金17枚。其中,褭蹏金形似马蹄,为模仿天马足蹄形状,“褭”为汉代良马的专用名,“蹏”是“蹄”的异体字。麟趾金和褭蹏金是汉武帝为神化“天马”“白麟”和“黄金”三件祥瑞事件而铸造的黄金纪念币,是对白麟趾瓣形状的模仿,用于对诸侯王的赏赐,目前仅见于刘贺墓、刘贺长子刘充国墓及河北定州八角廊40号汉墓。
而孔子像漆衣镜(复制件)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衣镜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传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象。孔子像漆衣镜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西室,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此外,刘贺墓中出土的《论语》竹简500余枚,以及诸多熏香用具、棋琴器具等,显示刘贺可能是一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兴趣高雅、遵守礼法的宗室贵胄。
帝王生涯仅27天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嗣子继承帝位。当时汉武帝六子中仅剩广陵王刘胥在世。但广陵王继位,势必触及权臣霍光的利益,于是霍光力排众议,从刘氏宗室中选择了年轻势弱且无外家倚仗的昌邑王刘贺继位,以便继续把持朝政, 18岁的刘贺因此被拥立为帝。然而在短短27天之后,刘贺被加以各种罪名而被废黜。第二部分“浮生梦”重点讲述了刘贺从即位到被废黜的事件。
“富贵闲人”海昏侯
在第三部分“逍遥醉”中,通过刘贺墓中出土的各类宴饮、生活用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刘贺的日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南越王博物院还用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漆木屏风的复制件和各类灯具 、酒器等共同复原了汉代宴饮的场景。“世人语”则通过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成果的对比,还原了一个相对立体的刘贺。
南越王和海昏侯,有何关系?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既有战争形势遗留的异姓诸侯,也有分封的刘氏宗室。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封地上经营,既适应地方特色,又与大汉紧密相连,诞生出多姿多彩的封国文化。
本次展览是南越王博物院“汉代诸侯王系列展”的其中之一,为我们呈现汉代列侯的故事补足了一片重要的拼图。海昏侯与南越王相关考古发现,从遗址保存情况,到出土的礼器、兵器、生活用器,既各有千秋,又有着诸多共通,反映出南越国既保留岭南地方特色,又积极向中原汉文化靠拢的特征。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5日。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南越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