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佛山”得名有何渊源?佛山人为何在元宵行通济?1月22日,由禅城区民政局、禅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禅城区慈善会共同举办的“地名文脉 童心探索”禅城区地名文化慈善研学活动在佛山新华书店岭南盛世店正式启动,来自各镇(街道)的30名小学员热情参与。
研学出发前,主办方邀请禅城区区划地名专家谭炎主讲地名文化小课堂,通过有趣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历史、建筑、民俗等角度,深入浅出介绍祖庙-东华里地名概况。聆听专家介绍后,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期待,正式开启研学之旅。
说到佛山之名,地名专家梁国澄、梁诗裕现场解说“先有塔坡,后有佛山”的故事。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在唐贞观得名于塔坡后,成为了珠三角的一个宗教中心,故又称为“禅”,这也是后来禅城的得名由来。专家带领学员们走过通济桥、漫游塔坡街,介绍“必通而有后济”的通济故事,感受“行通济,无闭翳”“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等民俗活动的美好寓意,以及“行通济”蕴含的善文化印记。
在活动尾声,主办方还精心安排了木版年画制作体验。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是独具佛山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员们亲身体验有着七百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制作过程,从刻版到印刷,学员们发挥创造力,制作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年画作品。
禅城区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禅城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去年共组织2次主题研学,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地名文化、亲近自然、开拓视野,这次“地名文脉 童心探索”禅城区地名文化慈善研学活动,在禅城慈善地标岭南天地出发,通过游祖庙、佛山初地塔坡、行通济,为2025年“通济禅城”慈善月画上了“希望”的一笔。
禅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禅城区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大力提升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水平。本次活动以地名为锚,以研学形式,旨在让未成年人深入了解禅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未成年人厚植爱国、爱党、爱禅城情怀。此前,南庄镇罗南村、紫南村,石湾镇街道黎冲村、南风古灶,张槎街道莲塘村、下朗村,祖庙街道塔坡社区、任围片区被命名为禅城区首批8个地名文化研学基地,推动地名文化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
(文/图:李艳 何卓妍 禅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