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岭南春来早,人勤地生宝。2025年2月5日,农历乙巳蛇年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举行。这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在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召开“新春第一会”,会议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题,擘画了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为南粤大地注入澎湃动能。
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新一年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广东教育界将如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为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力和贡献力,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决心!
2024年,广东省教育厅坚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粤港澳教育合作机制更加完善。2025年,广东教育将以谋划好“十五五”规划为重点,从载体、目标、项目入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实施教育“八大工程”,推动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创新办学实践,不断聚集教育资源
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化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工作。随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于2024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9月正式开学,广东已建成6所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大学,超过全国数量的一半。深圳大学已率先在香港设立校区,首开传媒等专业。中山大学设立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香港高等研究院,在生物医学、应用数学、人文社科交叉研究等领域建设合作平台。
设立深圳理工大学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佛山大学”、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肇庆医学院”等4个本科设置事项于2024年5月获教育部批准,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更名“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等2个高职设置事项于2024年上半年相继获教育部备案,更是进一步推进了广东高等学校设置,其中深圳理工大学是“十四五”时期全国首批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
广东不仅拓展教育资源,更加大力度培育更多高水平大学内涵发展、提升质量。教育部与广东省签订共同推进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协议。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完成编制重点目标任务书,对进入“双一流”计划的建设高校给予持久有力支持。
坚持联动对接,不断强化人才培养
广东紧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时代脉搏,全面深入、多维度推动粤港澳教育交流与合作。随着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实施,2024年21所高校专项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计划1600余人。广东积极引导香港副学士学位毕业生来粤申请就读,53所本科院校可接受香港学生升读本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助力粤港澳高层次人才交流。目前,广东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按规定向港澳开放,如中山大学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天琴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与科研仪器设备,均对港澳开放共享。
在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等支持下,广东推进实施地方标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内地与香港专科层次学历与学位互认试点工作,完善广东省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实践应用。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2023年屋宇装备工程、游戏及动漫、时装设计、餐饮4个专业招收首批港籍学生在园区学习。2024年3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开展“粤港空乘专业双证书课程合作”,打通了内地高职院校学生进入香港就业的通道。
强化科研协同,不断支撑创新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东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支持高校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结合国家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通过粤港澳三方或两方的紧密合作,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纳米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重点领域,支持高校联合港澳单位开展项目式科技合作,联合承担省市科技计划,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024年第七届“高创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外556个项目报名,充分展示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常态化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的成果。
采写:新快报记者邓善雯 通讯员 粤教宣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