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近年来颇为热闹,先是一窝蜂“买买买”,现在又开始争抢着“卖卖卖”——一些药企正在通过卖医院、卖子公司、卖管线抛售资产,寻求“瘦身”,目的是进行资产调整。同时,通过“瘦身”,药企收缩多元化布局,逐渐向主线业务倾斜,从中找到一条最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利益最大化的路。
由“买买买”变“卖卖卖”
2025年1月,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发布一则消息,新华医疗挂牌转让旗下控股的山东新华昌国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5%股权,转让底价约1.13亿元。公开资料显示,被转让的新华昌国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为1.2亿元,主要从事对医药、医疗服务业的投资,旗下全资控股的淄博昌国医院系一家以癫痫诊断、癫痫治疗、癫痫中药制剂为特色专科的二甲癫痫病民营医院。而新华昌国母公司新华医疗旗下医疗服务资源更为丰富,其医疗服务管理部涉及济南市平阴县中医医院、合肥东南骨科医院、安徽合肥东南外科医院、淄博市高青县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
回头看,2017年之前,新华医疗曾大举并购扩张建立多家医院,不久后便开始了医院挂牌转让行动,通过出售医院股权和关闭经营不善的医疗机构,陆续退出了包括长沙昌恒康复医院、唐山弘新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对此,新华医疗在2021年年报中提到“医疗服务板块,重点发展与公司产品具有协同作用的血液透析专科医院,逐步有序退出医疗服务板块的不良资产,实现资金回笼,优化资源配置”。
据财经媒体报道,除了新华医疗,景峰医药、人福医药、常宝股份、华润三九、益佰制药等多家上市药企均在近期陆续关停或转让旗下医院股权。
2024年5月10日,华润医疗公告称,即将关停旗下淮阴医院。华润医疗彼时拥有医疗机构146家,运营床位数合计约2.2万张,是国内医院集团头部企业。而淮阴医院是江苏省淮安市内的二级甲等营利性综合医院,2021年被华润医疗以超过8亿元的价格买下。华润医疗公开财务信息显示,2021年-2023年,淮阴医院亏损约为6729.4万元、7600万元和3000万元。受淮阴医院影响,华润医疗在2022年和2023年持续增收不增利。到2024年5月10日,华润医疗表示,相较持续经营,淮阴医院停止经营是现阶段更优选择。
景峰医药聚焦于心脑血管、骨科、抗肿瘤三大领域,产品主要以心脑血管领域产品为主。景峰医药于2014年收购了成都金沙医院;2017年通过增资联顿医药,定向收购云南联顿骨科医院及云南联顿妇产医院。自2019年开始,景峰医药开始出现连续亏损,先后出售了景嘉医疗11.25%股权、金沙医院100%股权、慧聚药业63%股权以及璟泽生物1%股权。另有消息称,景峰医药计划出售联顿骨科医院和联顿妇产医院,但目前未明确完成转让的具体信息。
人福医药曾出资收购钟祥市人民医院、老河口市人民医院、宜昌三峡医院等,近年来又将钟祥市人民医院、老河口市人民医院、宏晟中医院、乐雅口腔等医疗机构进行了转让。
资金压力让药企纷纷退出
对于出售旗下医院的原因,药企公告多表示包括医院业务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不符,希望聚焦主营业务、优化资产结构等。背后更直接的原因自然是投入高、营收低,表现为入不敷出,拖累母公司营收和利润。举例来说,新华医疗的医疗服务营收占比不到10%,但投入不断追高,无法实现盈利增长,而其在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下降2.11%和9.68%,不得不“割爱”。
当年的“香饽饽”,如今竟成了“烫手山芋”。2013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该意见提出的多项措施,传达出鼓励“社会办医”的信号。之后医疗行业掀起了一股药企办医院的热潮,一些国内药企跟风通过收购或自建合并等方式涉足医疗服务,希望以此开拓新的增长曲线。而当年药企热衷于办医院的原因,一是用诊疗带动药品销售,二是药企通过线上线下与更多医生连接,协助其药品销售。据可查资料,A股中药板块的73家中药企业,有近42家涉足医疗服务领域。
但此后,市场环境、医保政策均发生了变化,以及医院管理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社会办医不挣钱、难挣钱。《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占比攀升至68%,却仅承担20%的门诊量。《2023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尽管民营医院床位数年均增长9.7%,但病床使用率长期徘徊在62%,仅为公立医院的2/3;在心脏介入、肿瘤治疗等核心医疗领域,民营医院服务量占比不足5%。病人量不够、成本越来越高,药企背负着沉重的资金压力,于是在近几年相继选择出售医院业务,以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
去多元化,药企逐渐向主线业务倾斜
国内药企抛售旗下医院,是药企多元化布局的收缩之举。近年来,除卖医院外,更多药企选择抛售资产以求“瘦身”,包括转让子公司、终止非核心业务、转让工厂、大幅裁员等。据报道,罗欣药业、广济药业、未名医药、同成医药、九州通医药等近30家头部药企,均在近期去繁就简,完成了“瘦身”。
2024年10月,广济药业发布公告,计划通过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湖北广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0%的股权。最终由湖北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以备案资产评估价全额报价4478.56万元成为受让方。
罗欣药业近期也在“卖子”自救。2024年11月,罗欣药业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出售其全资子公司乐康制药100%股权,挂牌价格为1.9亿元。2023年度,乐康制药实现营收2291.53万元,亏损4594.96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乐康制药实现营收1029.35万元,亏损2917.52万元。罗欣药业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85亿-9.85亿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6.2亿-8.2亿元。
九州通医药在2024年12月进行了资产调整,主要集中在医药仓储物流公司的股权出售,其早期投资的北京恒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因多种原因已转让,如今业务重心更多集中在医药流通、仓储物流及互联网医疗等领域。
事实上,“归核化”“聚焦主业”已经是当前商业运行的共识,对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2024年,创新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医保局在最新的医保目录调整中多次提出“支持真创新,真支持创新”。一些药企在原有的优势业务基础上向纵深探索,推进研发创新和战略转型,以及产品力及研发管线升级。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归核聚焦”一方面坚持发展既定细分领域,加大投入,以实现业务聚焦;另一方面是退出竞争优势不明显或协同效应较弱的细分领域,以优化资产和负债结构。
以中药起家的和黄医药近年来不断剥离中药业务,向创新药转型,并将相关收益投入到核心管线的推进之中。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的全球权益在2023年交予武田后,便迅速在美、欧、日等重要市场获批上市,全球销售峰值高达15亿美元。其通过清仓中药、出售非核心资产,获取大量资金,用于推动赛沃替尼、索凡替尼等多款创新药的研发进程和商业化,提高后续竞争力。
行内人士指出,对于药企而言,制药是主业,医疗是副业,当药企资金不够宽裕时,选择退出名正言顺。在诸多药企近期抛售资产的相关公告中提及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质量”等字眼,表达的正是清除边缘资产、将更多精力集中到主业的决心。
■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