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月26日,东莞进入“两会时间”。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肩负重托,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东莞市人大代表、黄江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邓伟平带来了《关于加大对老年人及其家属、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及生命教育的建议》,建议多渠道强化临终关怀宣传力度,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让老人有尊严地 “谢幕”。
大多家庭不愿谈及“死亡话题”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死亡’ 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然而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人能够例外。”邓伟平指出,但现实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据东莞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东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约31.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5%左右。
邓伟平指出,尽管东莞市在推广临终关怀和生命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通过社区讲座、医疗机构宣传以及学校教育等方式来普及相关知识,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的市民对此类教育的认识不足或兴趣不高。同时,当前的生命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多集中在理论讲解,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专业人才短缺也限制了服务质量提升,东莞市各镇区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生命教育资源的配置。此外,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反馈渠道,政府主导的“唱独角戏”模式难以充分吸纳基层民众声音。
从家庭层面来看,许多家庭对于死亡话题仍然存在忌讳心理,不愿意主动了解相关信息,导致老年人及其家属在接受此类教育时的积极性较低。
“生命教育”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邓伟平指出,生命教育有助于引导老年人及其家属做出更加理性的医疗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同时,生命教育使老年人能提前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包括财务安排、遗嘱订立等方面,从而让他们在生命的末期依然保持一定的自主权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要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就生死话题展开开放式的对话,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支持。
邓伟平举例说,在东莞市的一些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中,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许多老人开始选择更为温和的临终关怀服务而非激进的抢救措施,既减少了身体上的痛苦,也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这种方式还可以提高公共医疗系统的运行效率,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又如,东莞市一些社区组织定期举办“生命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年人讲述自己的一生经历,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代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强化临终关怀宣传,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为改善现状,邓伟平提出多项建议。在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上,要强化宣传,通过多渠道媒体传播吸引人的内容。同时设立社区宣传点与专题讲座,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在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方面,根据不同受众定制方案,例如为老年人设计回忆录写作或生命故事分享会,为年轻人提供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强的方法。利用科技手段,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或在线课程平台,甚至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鼓励高校开设课程,为在职医护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区域资源分配不均,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镇区支持,推动资源共享与合作。在参与机制与反馈渠道建设上,构建双向沟通平台,设立咨询热线与在线平台,定期组织座谈会,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要对成效显著的项目加强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