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街道艺养中心旨在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文化解决方案,目标是让广州每个街道都有‘艺养中心’,把这种群众得实惠、政府提效能、企业有发展的模式推而广之。”广州市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在越秀区六榕街运营三个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为街道文化活动缺乏常态化和长效化,缺少资金和人才破题。各方专家也热议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和发展趋势。
现状:持续优化基层公共文化供给
六榕街道艺养中心由位于周家巷的街道文化站升级来,去年11月21日正式揭牌。它由广州文化集团与越秀区六榕街联合打造。
走进艺养中心,一楼为理疗休闲、多功能活动区;二楼为课室,青年夜校、老年艺养的课程都在此开展;三楼为公共开放空间、文创中心、大型LED屏幕,可用于播放文化宣传片、艺术作品展示等;四楼为非遗文化学习空间;五楼为图书馆六楼为表演中心、排练场。
看看艺养中心的课程表,内容丰富,目不暇接:工作日白天是长者课堂,合唱、手工、绘画、手机摄影、声乐、茶艺、健身操;工作日夜晚是青年夜校时间,课程也更合青年的“口味”,搏击操、手机视频制作、口才演讲、流行音乐;周末的课程则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少儿语言艺术、乐高、主持……
如今,艺养中心的承接方是广州文化集团,它旗下“广芭、广歌、广话、广杂”四大国家级院团以及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专业力量,以“艺术顾问+授课师资”的模式组建了300余人的文化教育培训师资团队,预计常态化开设75门符合各年龄段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课程,预计年服务可达近4000人次。艺养中心每周固定对外开放56小时,提供50个公益学位,同时面向特殊人群开设免费体验课程,让特殊群体也能接触艺术、感受艺术。
藉着文化集团的资源优势,街道文化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设置更丰富了,师资力量更强大了,管理服务也更到位了。
最近,话剧《三家巷》的片段也在这里上演,供街坊欣赏,因为这是作品的原生地——周家巷。
广州文化集团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槐涛介绍道,今年过年,艺养中心连续六天,开展了六种不同类别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书法家现场挥毫送福、大家围坐一起品茶暖心、导师教大家手工DIY剪窗花、非遗传承人技艺献爱、科技小课堂教Al、街坊厨神厨艺迎客等。
优势:“人货场”破解文化运营难题
六榕街道文化站负责人郑紫莹介绍道,过去,文化站由街道自己运营,虽然也尽力了,但受困于资金、师资力量等,存在着人员零散、服务时间不固定、内容相对单一、空间闲置、人气不旺居民不来等不足。对此,广州文化集团推出“公益托底+市场补充”的解决方案,从空间改造、运营机制、服务效能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
运营的企业不仅承担了成本,更用创意和智慧点亮了这个空间。过去,公益性课程,每个班只有15~20个学位,因为资金和老师精力有限。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每个星期只能开一节课,根本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2025年10月,文化集团接手,青年夜校也迎来了从公益到微收费。很多青年对课程超感兴趣,他们愿意掏钱来上课。跟白天的公益课程和免费提供场地不同,晚上“青年夜校”开设的课程采取普惠性收费,爵士舞、瑜伽都是一期6节课共收费368元。“报名很踊跃,第一期已经上完,现在正在开第二期课程,报名人数是第一期的两倍多。”郑紫莹说,未来将根据群众需求开设更多课程。
管办分离,政府转型“文化管家”。六榕街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运营团队来“办”,街道明确专人管理、联系和监督运营,基层文化干部可以专心进行辖区公共文化规划。
同时,社会力量的加入拓宽了资金来源,使得文化站运营不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单一投入,筹集了更多资金用于设施更新维护、活动组织开展等,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组织型向指导监督型转变。
服务专业,企业化身“文化大厨”。一方面,企业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得场地支持,极大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带来了专业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的服务模式。
对此,艺养中心项目管理李斯斯说,有三四位常驻人员,负责预约活动、协调资源、策划课程。
在文化服务内容设计上,艺养中心建立“居民议事会”机制,每月组织群众代表、街道干部、运营团队三方座谈。李斯斯介绍,他们首先进行居民文化需求大起底,深入群众,做足调研。“街坊需要什么,我们就上什么!比如,亲子绘画工作坊、老年人回忆录手绘、甚至是压力释放涂鸦夜……力求每一项服务都力求贴近人心,艺术要让每个人都能触手可及。”
目前,该中心的文化消费场景板块已初步形成,通过拓展中医康养、轻餐休闲、文创展销、共享直播间等新业态,为运营注入“造血功能”。
槐涛说,运营3个月以来,通过普惠性收费的培训、活动等服务,目前中心形成稳定收入渠道,逐步向收支平衡点靠近。相信随着新业态的陆续上线增加创收点,试点项目增加摊薄运营固定成本等,此种运营模式可以实现微利。
反应:艺养教育让社区生活嗨翻天
2月28日上午,六榕街居民卢莎莉阿姨在艺养中心四楼的教室跟书法老师苏鸿斌学习书法。“苏老师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可不是普通的书法,是双沟书法,你看看,多漂亮!”卢阿姨满是自豪地说,自从艺养中心开设公益培训课程后,很多名师前来指导,她常常来学艺,“名师+免费,实在太好了”。
面对焕然一新的环境布置和种类多样的课程安排,住在附近的黄阿姨高兴地说道:“里面的装修那么漂亮,环境又舒服,活动也很丰富,以后要和姐妹们常来。”
这里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热门课程是爵士舞和瑜伽,他们纷纷打卡,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而令家长最青睐的是托管服务,孩子中午可以在这里吃饭、休息,下午放学后还有专业的老师辅导作业。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了!“我们希望这里成为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是运营者和街坊共同的愿望。
效果:为在地文化与社区治理赋能
广州市首个艺养中心为何落户六榕街?六榕街道艺养中心凭什么火?首先有阵地的优势,也有文化的优势。六榕街有很深的文化底。
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建筑优势,还有越秀公园做邻居,简直就是天生适合做文旅产业的料子。想象一下,漫步在这条慢行道上,左边是历史的沉淀,右边是现代的繁华,是不是觉得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
六榕街领导班子很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活化利用,较早做研究、做谋划。结果呢?刚好赶上政策出台,六榕街道艺养中心就提前起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六榕街人深知,每个项目都要植根于本土文化,才能让文化之花遍地开放。在六榕街,除了闪耀登场的艺养中心,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桥房建筑群,简直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碰撞!而接下来,象岗山社区、双井兰湖片区也将迎来一场文化大变身,整个片区都要变身文艺小清新。当几个社区连成一整片,形成慢行生活新风尚社区,让历史文化新体验、文旅商深度融合,在南越王博物院的映衬下,沿着这条慢行道缓缓前行,感受微风拂面,鸟语花香。这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心灵的洗礼。
以街道艺养中心为支点,六榕街道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打造“花艺节”“海丝文化系列活动”“西华美食节”等精品特色文化品牌,在岭南文化、海丝文化传承推广中充分展现街道、社区文化特色,持续给辖内居民群众输出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项目。
越秀区相关负责人在艺养中心现场也表示,在公共文化场馆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方面,探索形成“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政府托管+企业运营”“政府力量+社会资本”及“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四种活化利用模式。
展望未来,这一模式将向更多街道推广试点运营,探索编制全国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建设运营指南”;开发“艺养云平台”,实现课程预约、活动直播、需求征集、费用收缴“一网通办”。还将探索“文化+康养”“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孵化社区文化IP。
“这一创新实践既彰显国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初心,也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文化解决方案的实践样本。我们的目标是让广州每个街道都有‘艺养中心’,把这种‘群众得实惠、政府提效能、企业有发展’的好事越办越好,持续发展。”广州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槐涛说。
【政策】
2024年7月,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不同供给主体优势,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
越秀区也先后制定出台《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暂行办法》《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新接收市、区移交文博场馆的管理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服务的准入条件、程序要求、监督管理、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专家之声】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梁凤莲博士表示:街道艺养中心要打造多方共赢的“广州样本”,心之所驱,情之所系,力之所及。尤其要注重与社区的融合,让社区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社区和城市说得清和立得住,寓教于本,一起讲好广州故事。
广府文化研究专家、羊城网主编劳震宇认为:“在Al时代,艺养中心体现了开源性和创造力,社区文化教育也要AI上新,不妨开设Al实操课程,在课程设计上要更加生活化,比如,学会用AI小程序快速识别小区花草,结合街道的历史文化,开发一些趣味性的历史AI讲解,让社区文化教育不仅有科技的温度,更有文化的深度!”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艺养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社区服务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在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需求下,艺养中心有望很快成为街道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同时,街道艺养中心的运营需要考虑到长期的发展,包括内容的丰富、服务质量的提升、成本的控制、人才的培养、场景的拓展等。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艺养中心在未来的街道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