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春寒料峭,农时催人。在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天仁乙公司”)液体菌种培养室和菌棒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不断,技术员仔细监测菌种培养情况,工人们熟练操作设备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等一系列工作,为春耕菌棒订单生产按下“加速键”。“去年我们得到了东西部协作300多万元资金的帮扶,发展很快,现在我们的菌棒已经供不应求,今年扩能改造后,年产能有望达800万棒。”天仁乙公司董事长杨永权对新快报记者说。
支持技术攻关 新型食用菌远销全国多地
天仁乙公司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落地长顺县广顺镇,是一家专注于红托竹荪、羊肚菌、天麻全链条发展的珍稀食用菌企业。企业规模从单一的种植模式到现在种源研发、菌种销售,年生产率达到500万棒,菌棒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左右。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最头疼的是资金问题。”杨永权表示,2023年该公司红托竹荪的种源还要外购,去年,公司获得了广州市黄埔区东西部协作资金300多万元的支持,这笔资金用在关键之处——对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与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开展联合研究,充实研发团队,进行科技成果转换,不断提高生产力。
在不断努力下,天仁乙公司成功培育出红托竹荪液体菌种,自主掌握了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养菌、刺孔等关键技术,成为贵州省第三家掌握成熟培育红托竹荪菌种技术的公司,激发新质生产力。“液体菌种培养和生长各环节都要保持无菌并时刻监测控温,只有良种配良法,才能推动企业在菌种生产端的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然后通过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使企业的菌种合格率维持在98%以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专家杨通静说。
事实证明,科技赋能带来的新质生产力,让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产业爆发出强大活力,种源以订单形式销往四川、重庆、湖南、云南及周边县市,供不应求。“现阶段工作主要生产红托竹荪菌棒和天麻的灭环菌菌棒,日产量达到2万棒。储备库有11个,每一个库储存菌棒7万棒,已经全部预订出去。”天仁乙公司总经理任文平告诉记者,在生产销售菌棒的同时,公司还同步开展大棚种植工作,目前已种植20亩红托竹荪,计划大棚种植150亩,林下种植200亩。
联农带农富农 加快发展壮大
“我们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一是看中天仁乙公司发展红托竹荪产业有很好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二是看中其强大的联农带农作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委常委、副县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组长郭海鹏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后不但能为脱贫人口和相应村集体带来分红,还带动了大量农民就业、农户产业合作增收。
“去年我们整合广州市黄埔区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衔接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了周边6个村的产业覆盖和利益联结,同时带动了周边100余人的务工就业,实现了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广顺镇党委副书记杨凤阁介绍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天仁乙公司无论是菌棒生产还是种植环节都带动了大量就业,每年在本地用工2万人次左右,人工支出近300万元。
来自广顺镇来远村的韩海燕主要职责是在生产线上检查菌棒是否符合规格。“我的工资每个月3000元左右,我们村有7个人在公司上班,不去外面打工主要是为了照顾小孩,在这里感觉还不错”。
另一方面,公司与数百农户和周围好几个村集体合作,采取公司提供菌棒、全程技术支持、包回收的模式加速推动产业发展。“种源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传统种植模式每亩种植成本要3.5万~3.6万元,现在每亩成本减少了1万元左右;传统的竹荪种植要一年以上,采用新技术,3个月就有产出,而且产量更大。”杨永权说,这些都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我们目前的产能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今年将扩大到800万棒。”杨永权充满信心地说。郭海鹏表示,除了资金支持外,工作组还联合长顺县民宗局,协助中天仁乙公司申请“名特优新”资质,做强品牌、更好融资。下一步,工作组将继续关心和支持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共同推动长顺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曾贵真通讯员雷春琳张彩微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