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徐悲鸿的画册,从此,我就知道了中国有一位大画家叫徐悲鸿,里面有一幅作品是他画的马,所以,我还专门临摹过,并参加了中学举办的学生展览。
有一天,报纸刊登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下称“国立艺专”)的招生广告,我决定去报名考试,那是1947年的暑假。还记得考试的情形,时任国立艺专校长徐悲鸿安排我们考生画一幅石膏像,但在此前我并没有画过石膏像,素描考完以后,就考口试科目,徐悲鸿监考,我说想学油画。徐悲鸿说我的素描分不够,建议我学工艺美术,但我不愿意,他又建议我可以学国画,我也不愿意。我选择了再读一年高中,在这期间,我买了一个石膏像放在宿舍,自己练习素描。
第二年,油画专业竞争依然激烈,朋友建议先考陶瓷系,考上以后再考虑转系,记得当时监考的是吴作人,我那次成绩很高,还获得了奖学金,就这样,我在1948年考上了国立艺专(1950年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入学之后,我曾作为大学生去拜访过徐悲鸿校长,到他家里,他非常热情,他把自己曾经留学带回来的素描,还有他老师的素描都给我看。徐悲鸿对学生非常关心。
后来解放以后填写干部登记表,里面有特长一栏,徐悲鸿没有写自己是画家,也没有写自己是教育家,他写的是“能识别美术作品之优劣”。所以,他不管是看老师,还是学生,主要是看他们的作品。有些学生入学的作品非常好,他就在画面上写几个字“此乃杰作也”。
另外,我们上课的时候,他到教室去看我们画素描,非常关心学生,有时候也和我们一起画,徐悲鸿画人物头像的方法,对我们的帮助就非常大。
1952年,我毕业留校,在雕塑系任秘书,会常常参加校务会议,徐悲鸿在会上多次提到,开办美院,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一定要聘请好老师,例如齐白石、吴作人、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都是全国各地的名家代表,他对老师的要求不讲究学历,只要水平够,他就请来做教授。黄永玉也是他请来的,这些老师对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影响都比较大。
徐悲鸿有几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他主张学美术不能年龄太大,所以,他把国立艺专改为初中毕业即可报考,我就是用初中毕业的文凭去报考的;第二,1953年,他首先提出办美院附中,因此,中央美院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中等美术专业学校;第三,任课老师要优秀。再一个,他不安排考色彩,他认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素描,所以,我两次考试都是考素描不考色彩,哪怕学油画也不考色彩,他认为素描就是工科的数学。他认为传统中国画都是照着临摹,缺少造型基础,因而,他主张多写生。他说中国传统的马都是站着的,而他画的马则是运动的。
可以说,徐悲鸿对学生是很呵护,很关心,也很重视教育的细节。(潘绍棠口述,梁志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