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佛山市提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目标。作为中国千亿第一镇的狮山,在迎来建镇30周年之际,未来如何挑大梁、迈大步?
3月14日,“人文引领 科技驱动——狮山镇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会上,狮山回顾30年跨越式发展历程,发布城市拓新、人才聚新、人文兴新、产业跃新等领域重磅规划,包括石门中学博爱湖校区正式签约落户、发布狮山镇“狮创”12条、发布“掂水”企业服务品牌、启动环两江先行区狮山联动区建设、现场签约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66亿元等,开启“后千亿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回首三十年,狮山走过了从农业小镇到千亿强镇的跨越之路,既有披荆斩棘的辛勤汗水,也有硕果累累的收获喜悦,更有面向未来的自信满怀。”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在致辞中表示,希望狮山抢抓机遇,坚持人文引领、科技驱动,高位推进佛山战新产业中心、佛北城市中心“双中心”建设,助力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建设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更大力量。
三十载跨越:从南海小镇到中国千亿第一镇
一部《青春狮山,三十而立》宣传片拉开大会序幕,镜头穿梭于狮山的过去与当下:1995年,狮山街道办事处成立,面积仅79平方公里,人口2万余人;2024年,狮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552亿元,常住人口超百万,连续四年位居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之首。
“这组数据饱含着数以万计企业家、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以及百万新老狮山人的血汗浇灌。”狮山镇党委书记梁觉聪在致辞中动情回溯:从南海大学城落户、博爱湖从泥塘蝶变为城市客厅,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区之首,狮山以“敲锣打鼓贺富”的魄力,完成了从农业小镇到“佛山战新产业中心、佛北城市中心”的跃迁。
双螺旋战略:人文与科技赋能城市跃升
“人文引领和科技驱动的提出,恰好点中狮山的‘任督二脉’,为我们破题注入了非常及时和强大的动力!”梁觉聪称,狮山虽年轻,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工业、红印、古村、非遗、田园、滨水、体育、潮玩、民俗应有尽有。人文引领,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质、满足人的追求、实现人的价值。同时,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转型、赋能城市治理提质增效等。
博爱湖新城成为焦点。这座6800亩的“城市核”将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梦工场”,布局无人机、AI研发等前沿产业,配套湖畔文商旅综合体、国家体育公园及石门中学新校区,构建“居、乐、业”一体化的未来社区。狮山镇镇长冯惠恩透露:“博爱湖北区左岸50亩作为新质生产力梦工场启动区将于上半年推出,博爱湖片区规划建设规模达3300 亩,近1190亩储备地蓄势待发。”
教育赋能同步发力。当日,石门中学博爱湖校区正式签约,计划2027年招生,占地192亩,总投资约10亿元,将探索校镇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校区投入使用后,石门中学将形成‘一校两区’的全新布局,博爱湖校区将承载石门中学未来发展的新空间、新资源和新增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石门中学党委书记田冬冬表示,石门中学(博爱湖校区)的开办,必将有力推动狮山城市品质升级、区域竞争力提升,全面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大会现场,12个科技型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66亿元,用地面积近1100亩,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低空经济、绿色循环经济等领域。这些项目不仅是前沿科技、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的标杆,更是狮山“三高四新六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重大行动:“环两江先行区”狮山联动区启动建设
人才聚新方面,狮山镇“狮创”12条、“掂水”服务6条在大会上正式发布。狮山推出“筑巢引凤+成长护航”12条礼遇政策,设立人才科创基金,规划十里官窑“博士街”,以“最高礼遇”留住百万新市民,彰显了狮山优化企业服务、为企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人文兴新方面,狮山启动环两江先行区狮山联动区建设。今年,佛山提出要重点打造“环两江先行区”,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此前,“环两江先行区”的核心区范围已公布,半数镇街位于南海。如今,狮山作为先行区的联动区闪亮登场。
“北江狮山段长度约16.5公里,沿线共有9个村(社区),涉及面积63.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6万。”会上,狮山镇党委副书记关艳娟发布“百千万工程”环两江先行区狮山联动区建设思路时说,强化北江防汛安全及水环境保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人文提升狮山城市魅力和营商环境、盘活沿线旧厂旧墟等资源,是狮山的四个现实需要。
大会现场发布了环两江先行区狮山联动区的32个重点项目,包括12个产业项目、7个文旅项目、3个城乡品质提升项目、9个公共服务提质项目、1个治水项目,总投资额约307亿元。其中,总投资额约200亿元的8个项目将在近期动工。作为联动区重点项目之一的北江小塘国际艺术墟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
三十年砥砺前行,狮山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铸就了镇域经济传奇;展望未来,这座城市正以人文底蕴与科技创新为双驱动力,探索“后千亿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文/胡睿 潘健君
图/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