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技工教育专业建设?3月25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承办、广州市技师学院协办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研讨交流会暨《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介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以“对接广东产业需求,精准把脉专业建设;强化技能人才支撑,为‘新质生产力’添力助能”为主题,来自全省91所技工院校的专家、教师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技工教育专业建设的创新路径。
聚焦新质生产力,精准把脉技工教育专业建设
人工智能赋能的动画电影《哪吒2》冲进全球影史票房前五、中国自主创新的AI助手DeepSeek横空出世……2025年伊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面对新技术带来的需求变化,技工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如何随势而动?
会上,人社部和省人社厅对技工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并做出相应工作部署。省人社厅相关负责同志强调,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等的崛起,标志着技能人才培养进入以创新驱动、数智融合、产教协同为核心的新阶段。技工院校必须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从专业调整着手,立足“精减一批、新增一批、优化一批”工作部署,推进专业建设工作,打造一批独具广东特色的专业优化生动案例。
活动期间,《指南》正式发布。《指南》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联合院校、行企业专家等共同编制,从新质生产力及新技术概述、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数字技术赋能技工教育、新技术融入专业建设四维度出发,全面且系统地介绍新质生产力及相关技术的情况,精准把脉专业建设,着力破解技工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错配难题,为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提供依据。其中,作为核心章节的“新技术融入专业建设的指导”,重点梳理了低空经济类、信息类、养老类等六大专业领域,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并提供数字技术赋能技工院校发展实践的具体路径和科学方法,“手把手”帮助院校画好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线图,助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校研行企专家共同编制,开创技工教育“广东范本”
《指南》首次将“新质生产力”概念系统嵌入技工教育专业建设框架,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一年半后成功推出,走在全国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
据介绍,《指南》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和广东优势专业院校牵头,集结了26名专家和教师,由教育专家全程指导,历时半年多打造而成。《指南》编写过程中,专家们深入头部行业企业开展调研,深入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到广东龙头企业了解产业标准,到各大用工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前新技术、新技能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形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等专业优化点,以六大专业为试点进行专业优化,最终系统整合形成《指南》。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深刻重塑技工教育的专业建设逻辑。广东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和技工教育强省,此前通过制度创新、产教融合、技术赋能等路径,为新质生产力与技工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示范性经验,如首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就以真实岗位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会上,来自广东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围绕“新技术对技工教育的影响”展开深度研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从技术与教学关联角度出发深度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教学,优必选高管从新技术与人才需求出发深层次剖析机器人技术发展展望及其对岗位用工的影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广州市技师学院等三所院校则紧跟当下发展热点,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本校专业建设的生动案例。
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广东技工教育质量在工学一体化等方面更是全国领先,“《指南》推出后,下一步我们将跟进各院校专业优化成效,总结编写经验,为其他专业领域的优化提供参照,形成更多专业指南以覆盖全省300多个已开设专业,为广东区域产业发展形成支撑。 同时也希望广东的专业开发模式能够推广到全国各省技工院校,为全国技工教育转型提供‘广东范本’。”
● 专家观点
《指南》极具开拓性,将助力技工院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生产力赋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指南》的推出,对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对广东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参与《指南》编写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徐伟,以及深耕技工教育教学多年的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副院长王尚军、广州市技师学院教研室主任吴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们的看法与展望。
作为《指南》的统稿专家,徐伟表示,《指南》的编写具有开拓性和首创精神。“目前距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还不到两年,广东已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指导专家,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指南》的编写以及发布,这在全国技工教育中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他认为,当前广东省科技推动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技工院校普遍面临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适配广东的产业需求的问题,而《指南》正是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和支持。“它不仅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为专业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相信《指南》将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重要贡献。”徐伟说。
“从新质生产力及新技术的概述,到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再到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以及新技术如何融入专业建设,它就像搭积木一样把产业需求、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给严丝合缝地拼起来了。”王尚军认为,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院校如何适应新的技术的发展,调整本身的专业布局和内涵建设至关重要。《指南》为技工院校如何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完善实训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对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大有助益。王尚军透露,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围绕新质生产力积极布局新业态专业, 2024年与头部企业携手开发了智能建造、水环境智能监测与治理、数智营销三个新业态专业,并计划于今年开发涵盖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四个新专业,在今年9月正式招生。
吴浩亦指出,《指南》以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的变革性需求为核心导向,针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专业开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重构、教学环境与真实生产场景对接等给出了前瞻性的指引以及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广东技工教育开启新时代变革之旅吹响了号角,将引领着广东技工教育迈向全新的发展征程。他认为,在新型生产关系加速构建的时代浪潮中,技工院校所培育的技能型人才,必须紧跟新技术、新经济与新业态的发展步伐。《指南》的发布,为全省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技工学校将加大对专业的动态调整,新增一批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专业,重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深化人工智能辅助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吴浩介绍,广州市技师学院近年紧密对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先后新设与升级了29个专业,主动融入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我们将进一步对接新质生产力要求,优化学院‘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双主力带动,数字服务、智慧农业双特色发展’的专业集群,以AI通识课程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打造AI场景应用空间,培养更多AI工程应用型技能人才。”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图片: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