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江门市正以“体育+”为抓手,将传统侨乡优势与现代产业转型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体育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引擎的特色路径。从羽毛球拍制造到水上运动产业集群,从侨乡马拉松到体育文旅综合体,江门正以创新模式重塑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筑基
打造湾区体育经济新高地
江门市紧抓《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政策机遇,于2023年出台《江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以“高端装备制造、赛事经济、体旅融合”三大方向为核心,构建产值超百亿元的体育产业集群。
今年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提振消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体育元素,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体育+”“+体育”展开热烈探讨。“体育力量”如一把钥匙,正打开消费、产业、文旅等多个领域的大门。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体育经济,强调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育体育产业,建设体育经济强市。今年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抓好办好体育赛事、培育引进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等也着墨不少。
据了解,江门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布局,且市政府正积极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红利下,江门将发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体育制造企业,鼓励培育发展体育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近年来,江门的体育产品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小荷已露尖尖角”。
江门市鹏程摩托车头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程头盔”)位于江门鹤山市共和镇,是全球最大的头盔生产工厂之一,其自主品牌LS2头盔不仅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更在国际赛事中大放异彩,频频在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世界耐力锦标赛等国际大赛中亮相,成为一些赛车手专有装备,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更是被瑞士国家雪车队、奥地利国家雪车队选为专用装备。
目前,鹏程头盔的销售网络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头盔总量超250万顶。“我们将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除了头盔领域,还会拓展到其他骑行装备,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鹏程头盔行政部负责人梁岳辉说。
这只是江门体育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年两会期间,江门市政协委员,香港焯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香港未来产业加速器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及董事廖永通提出,江门具备发展体育经济的独特优势,应深挖特色,通过智能制造、赛事经济、明星效应与文旅融合,建设体育产业强市。
产城融合
从“制造基地”到“全产业链生态”
江门以“中国排球之乡”底蕴为依托,推动体育产业从单一制造向“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升级。在运动设备方面,大长江集团生产的竞赛摩托车占据了全球主要市场份额。鹤山格莱仕车业有限公司专注生产山地自行车,产品远销俄罗斯、中东、南美、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均有机会在相关领域的顶级赛事中争取更多曝光度和海外市场。
运动食品领域,落户江门20年的大冢慎昌(广东)饮料有限公司是运动饮料宝矿力水特的生产商,年产达3亿瓶(按每瓶500毫升计算),2023年全年销量及2024年前5月销量的同比增长均达两位数。
此外,江门还有现代农业与食品、轻工纺织等千亿产业集群,生产运动食品、运动服装、运动鞋等产品具有基础优势。随着更多体育赛事在江门举办,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将得到激发,为县域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江门华侨文化资源与体育消费场景深度“嫁接”。台山市川岛镇依托冲浪、帆船等滨海运动项目,打造“体育+侨乡文化”主题旅游线路,2023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7%。鹤山古劳水乡引入赛艇训练基地,年培训青少年运动员超千人,形成“体育教育+旅游体验”复合业态。
江门,正在“体育+”的新赛道上不断挖掘出新的市场需求,找到新的经济增量,县域和镇域经济的新引擎激发出蓬勃生机。
赛事IP赋能
流量变“留量”的侨乡实践
江门以品牌赛事为突破口,构建城市营销新范式。连续举办五届的“江门华侨华人马拉松”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选手参赛,赛事期间酒店入住率达95%,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2024年,江门更成功申办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配套推出“冠军企业行”活动,推动李宁、威克多等品牌与本地供应链企业达成超2亿元合作意向。
不久前,2024—2025中国排球超级联赛(B级)决赛在江门体育中心上演巅峰对决,国家男排主帅维塔尔·海宁对江门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场馆非常棒,我对这里的体育馆和体育场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这里应该有一支常驻的球队。”
维塔尔·海宁“点赞”折射出近年来江门大力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办赛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来,江门举办了20项国际级、国家级赛事,包括2022年全国男子排球锦标赛、2023年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2023年全国男子水球冠军赛、2024年第23届亚洲U20女排锦标赛、2024年第11届亚洲跳水锦标赛等。今年年底,江门还将承办十五运会山地自行车、排球、花样游泳等比赛项目。
此外,江门首创“村BA+侨文化”模式,在开平碉楼村落举办乡村篮球联赛,单场直播观看量破百万,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环比增长300%,实现体育流量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转化。
今年11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江门将承办山地自行车、排球、花样游泳等比赛项目。这场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将让整座城市,也让江门的体育产业站在高光之下,迎来新一轮发展的东风。
随着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部分赛事落户江门的预期升温,这座“中国侨都”正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从车间到赛场,从线下到云端,江门的体育经济创新实验,不仅书写着侨乡振兴的新篇章,更成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专家观点
江门推动赛事“流量”成为经济“增量”
中山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江表示:“江门通过体育经济撬动制造升级、文旅融合与数字创新,形成了‘侨乡特色+湾区优势’的独特发展模式。这种以中小城市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链协同为支撑的实践,为全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国内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认为,江门发展体育经济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侨乡资源的国际链接力。江门籍海外侨胞遍布世界各地,这一独特优势可转化为国际赛事资源引入、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二是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江门素有“排球之乡”美誉,群众基础扎实,曾培养出大批排球人才,各地民间体育氛围浓厚,为“体育+文旅”融合提供了土壤;三是作为大湾区“9+2”城市群成员,江门可承接广深港澳的溢出资源,利用区域协同效应发展特色体育产业,例如打造大湾区排球赛事中心、水上运动基地等。
广东省自行车运动协会理事余艳红表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江门应多措并举推动赛事“流量”成为经济“增量”。余艳红还对未来江门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开展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赛事的合作前景表示乐观。她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赛事的水平和影响力,推动大湾区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江门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赛事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