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双向奔赴,助力忻城茧丝绸产业“破茧成蝶”,“一片桑叶”富了一方百姓;长在“石头缝”的糯玉米,乘着粤桂协作的东风,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茂名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组团帮扶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以来,坚持走“特色兴农”道路,做好县域富民产业文章,持续开展“四项行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为忻城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共建“忻丝路”
“一片桑叶”富一方百姓
“培训一个月就会了,然后再提高速度,收入还可以。”在忻城县恒业丝绸有限公司缫丝车间,莫大姐笑着告诉新快报记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熟练地操作设备,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在原来22条生产线的基础上,我们去年新增3条生产线,现在已经投产,用工还有较大缺口。”恒业丝绸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秦应警说,目前,公司用工近600人,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通过粤桂协作共建就业基地,“今年我们计划增加缫丝设备,扩大产能。”
今年2月,粤桂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要求持续开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等“四项行动”。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茂名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组长吴小红表示,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组团式”帮扶忻城以来,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大力扶持桑蚕、糯玉米特色品牌产业,持续打造茧丝绸产业集群。
2024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2282.2万元,持续支持茧丝绸产业园建设,引入2家上下游企业入园……在忻城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懿宸说,产业园作为广西八个粤桂协作产业集群之一,入选首批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致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单体茧丝绸产业园。
从蚕茧养殖技术的升级,到丝绸加工工艺的革新,忻城茧丝绸产业在粤桂协作的助力下实现蝶变升级,形成了“桑-蚕-茧-丝-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从“桑蚕大县”到“桑蚕强县”产业富民的“忻丝路”。
“鲜茧不愁卖,最高30元一斤,蚕宝宝吃不完的桑叶就卖出去,有人直接来田头收购。”红渡镇渡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国辉高兴地说。2024年,忻城县桑园种植面积25.39万亩,鲜茧年产值25.59亿元,桑蚕产业覆盖12个乡镇,从事种养人数约7万户27万人,真正实现“一片桑叶富一方百姓”。
打造“忻品牌”
“小玉米”撑起富农大产业
“今年的年货节,我们销售总额超过300万元,卖得最好的还是糯玉米!”忻城县宏宇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利金对新快报记者说,在粤桂协作财政资金支持下,忻城县糯玉米冷链升级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线上和线下结合拓宽产品销路,持续带动群众就业和农户种植,“以前几毛钱一斤的鲜玉米棒,我们按1.5-2.5元/斤向农户收购。”
忻城县地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长在“石头缝”的糯玉米作为“忻城三宝”之一,是当地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美食。近年来,忻城县大力发展糯玉米种植及深加工产业,通过粤桂协作“双向奔赴”,不断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体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让糯玉米成为强县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推动糯玉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的同时,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联合粤桂两地力量编制《忻城甜糯玉米制品》团体标准,成为广西地区首个甜糯玉米团体标准。通过投入粤桂东西部协作资金,构建贯通产加销的糯玉米产业链,开发出糯玉米头、熟制糯玉米棒、即食罐装糯玉米粥等深加工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小玉米”产出了“大效益”。
忻城莫土司衙署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也是游客来到忻城必去的打卡点。在粤桂财政资金支持下,忻城县打造“土司贡礼”区域公用品牌,并入围“2024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忻城糯玉米不仅列入“圳品”“土司贡礼”名录,还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擦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块“金字招牌”。
“有一些农户主动拿苗回去种,种出来的糯玉米,自己能卖就卖,也可以卖给我们,按市场价收购。”在古蓬镇龙利村力丰粮食种植合作社玉米种植片区,蓝大姐带着村民在大棚里育苗。2024年,忻城县糯玉米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产量达4.55万吨,产值约4.1亿元,惠及全县8.3万农户。
唱响“忻牧歌”
牛羊“出山入湾”路更宽
“唱起那牧歌牛羊多,多过了天上的群星座座。”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始终抓住产业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生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切实发挥粤桂两地各自优长,“谋划好项目、使用好资金、取得好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牵线搭桥拓宽忻城“土特产”出山入湾通道。
去年,来自忻城县的“土司贡礼”澳湖肉羊产品亮相深圳,受到市民欢迎。“我们就是奔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来的。”在忻城县思练镇粤桂协作澳湖肉羊产业园,忻城县光大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树说,通过粤桂协作资金支持,澳湖肉羊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后,积极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采取“放母收羔”模式大力培育合作社养殖和发展散养户,“我们按协议价向农户回收羊羔子,同时收购玉米秸秆、甘蔗尾叶等作为饲料,多渠道增加农户的收入。”
“养在大山里,卖到大湾区。”在粤桂协作南方牛都产业园,中投牧业有限公司南方牛都总经理韦大卫介绍,“南方牛都”全产业链项目得到了粤桂协作帮扶资金支持,构建育肥牛、种牛、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冷链、牛羊批发交易市场等全产业链,实现“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户持续增收。去年,忻城牛肉成功申报为“圳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乘势而上,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将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围绕持续开展“四项行动”下功夫、求突破,充分发挥东部资源优势,聚焦桑蚕、糯玉米等忻城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链及产业覆盖面,打造“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激发释放县镇村发展活力潜能,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聚力打造粤桂协作新典范。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李程远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责编:曾贵真 美编:李涛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