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粤黔共建农业产业示范园里,无人耕作的小土坡变成农户眼中的香饽饽;小村庄里建起微生物研究中心,树立打造“中国微生物生态有机农业第一村”的小目标;千亩优质稻田变身集智慧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学体验等于一体的网红景区,带动农户种植和就业上万人次……
近年来,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平坝小组(下称“平坝小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立足两地资源优势,协作优化营商环境,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产业链打造,助力平坝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谱写了东西部产业协作的华丽篇章。
共建产业示范园 “小蔬菜”变身“大产业”
站在位于天龙镇高田村粤黔协作共建农业产业园的瞭望塔上眺望,连片的土地生机勃勃。平坝区作为贵州省不可多得的平田沃土,发展农业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平坝区聚焦蔬菜、优质水稻、茶叶等重点产业,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板块,“十里五万亩”蔬菜种植区是重点之一。
2021年,广州市越秀区与安顺市平坝区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在“十里五万亩”蔬菜种植区建立了越秀·平坝东西部协作共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000多万元,通过加大园区建设,将原有的坝子、山坳、坡地有机连接,建成纵横交错的产业道路,自动化的灌溉系统,不断完善的冷链物流,有效强化了农业种植的规模效益,提高了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平坝小组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着力筑巢引凤,通过越秀区大引进企业,大农科技、德康、乐豪轩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农业产业园。
“十里五万亩”蔬菜种植区涵盖天龙镇、乐平镇两个镇,辖9个村,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并围绕“一业主、多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理念,推动强村富民目标不断刷新。
“这连片的良田以前都是小山包,村里没人种地,现在却成了香饽饽,想租的人排成队。”天龙镇高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高田村通过稳定土地所有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集中起来,建成适应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的高标准农田,再将其返租给种植大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现在的高田村已经是亿元村,去年靠种植蔬菜纯收入过百万元的有十多户,纯收入过50万元的有三四十户。”
着力科技赋能 “微生物”孕育“大价值”
来到位于大屯村的贵州众惠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惠生物”),一排排巨大的塑料桶十分显眼,打开一个塑料桶,一阵发酵的酸味弥散开来。“这是用废弃蔬菜发酵而成的有机肥,能够代替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乐平镇大屯村驻村干部王培欢说。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农业观向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档升级的关键无疑是科技。随着众惠生物的投产,一场生物科技带来的绿色农业升级正在这里萌芽。
近年来,为了积极推动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大屯村成立众惠生物,与高校共建微生物菌剂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贵州)研究中心(下称“微生物研究中心”),购置菌种扩繁设备,通过开展微生物研究,探索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物共生”,零农药、零化肥、零污染、零废弃、零排放“五零同步”的生态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没有好的土壤,种不出好的庄稼。”王培欢介绍,使用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种出来的大米、蔬菜品质也更好,“我们已经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这有助于我们打开高端蔬菜市场,提升农业效益。”
在生物科技的加持下,大屯村又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大屯众惠乡村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优质白菜、大葱、山药等优良品种,带动村民种菜致富。目前全村90%农民发展蔬菜种植,种植面积2400余亩,年增收600多万元。合作社还打造微生物循环农业有机共享庄园,进行稻鱼鸭有机水稻、微生物有机生猪蔬菜玉米种养殖等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与微生物研究中心合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生态有机农业第一村”,探索一条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道路。
作为“十里五万亩”蔬菜种植区的核心区,大屯村的这场探索也将为平坝蔬菜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助力三产融合 “稻田+”释放“联动力”
依托西部北部山区丘陵发展蔬菜产业集群的同时,2024年,平坝区携手广州市越秀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20万元,用于园区蔬菜育苗大棚建设和产业路修复的同时,在“平坝大米”“平坝灰鹅”两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有机水稻、有机大米、有机油菜籽品牌的基础上,助力深化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以东部资源推动平坝逐步形成发展质量高、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农业样板区。
阳春三月,位于白云镇平元村、林下村的稻花乡里被油菜花点缀成翠绿和金黄交织的油彩画。一群来自贵州的姐妹团正在花丛中拍照,稻田中间高高的圆梦塔上,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昊禹米业”)总经理杨勇正在直播带货。
昊禹米业副总经理唐友国介绍,2017年,昊禹米业只是一个小作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绿色有机示范基地逐步壮大,并围绕“水稻+”全产业链发力,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集智慧农业产业园、田园景观、农业体验、休闲农业、研学参观于一体的景区,实现了水稻产业的“接二连三”,蹚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稻路”。
昊禹米业2023年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1799户,全年基地聘用务工6000余人次,全年带动农户增收近400万元;2024年带动周边村种植水稻8000多亩。
杨勇介绍,今年以来,不少游客试吃大米后,纷纷在微信小程序商城回购,生态大米、稻花鸭蛋、稻花鱼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近30万元。
“公司发展初期,东西部协作投入资金提升基地的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基地发展。”杨勇说,今年东西部协作还将投入资金,开展村道拓宽等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配套。他表示,园区目前完成了一期建设,全部完工后,可带动村民通过摆摊、开餐饮和民宿等方式创业,可间接带动2000人就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粤黔协作平坝小组组长罗平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努力在培育特色品牌上求实效,比如在大米深加工上再做文章,开发无糖大米等细分品类;进一步提升平元村周边设施和环境,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挥好稻花乡里农文旅项目联农带农效应,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的价值提升,为平坝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贡献“越秀力量”。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陈鹏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冯卓盈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