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8日,佛山市禅城区举行“我和AI的N种可能”暨“AI绿书签”青少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首场教师培训会,吸引了全区超300名教师代表参与。本次培训会由禅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版权局联合主办,通过提升教师队伍人工智能(AI)应用能力,树立版权保护理念,为教师们后续指导青少年学生开展AI系列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AI技术赋能教育 激发青少年创造力
“AI是画笔,孩子是执笔人,教师则是教导‘如何运笔’的人。”活动主办方强调,此次培训聚焦AI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强调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活动主办方建议尝试采用“AI还原老城建筑”“数字版木版年画”等实践课题,鼓励师生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本土文化认同感。AI设计师现场演示了主流绘图工具的操作技巧,包括提示词优化、参数调整及参考图应用等,帮助教师快速掌握工具使用方法。
培训还特别关注AI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与法律挑战。活动主办方指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日益凸显。例如近期收到广泛关注的“吉卜力风格图片生成”热点,既展现了AI的便利性,也暴露出法律边界与道德风险的模糊性。对此,佛山市版权保护协会讲师结合国内外经典判例,深入剖析了AI生成内容的法律保护要点。“创作过程中的智力投入是版权认定的核心。”讲师并建议师生在使用AI时保留关键步骤记录,明确原创性标注,避免侵权风险。
问卷揭示教学痛点 倡导关注培养规则意识
为精准对接教师需求,主办方在培训前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有近百名教师受访。结果显示,70%的受访教师已在课堂中引入AI参与教学,但技术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很多受访教师提出当前存在“工具与课程适配度低”“缺少教育版AI不利于课堂学习”“硬件配置不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一名受访教师提及版权意识问题,折射出目前与AI相关的法律、道德教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对此,活动主办方强调,拥抱AI不仅要关注技术问题,更需同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活动主办方和教师们一起重温于3月底发布的《青少年AI创作版权倡议》,再次呼吁,将青少年培育成为“原创精神的践行者、自身权益的守护者、文化传播的破壁者、技术伦理的思考者”。
多方联动护航创新 探索打造AI生态共建样板
“我和AI的N种可能”系列实践活动,以“AI绿书签”为首期子活动,后续还将推出科幻写作、创想家行动、自研项目及教师AI能力领航计划。系列实践活动将尝试打破教育的学科界限,呼吁各科教师共同参与,推动AI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同时,活动主办方还呼吁联合主流媒体、AI应用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协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校企联动,并鼓励学校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学生AI作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青少年创新。
活动主办方表示:“这一系列实践没有现成范本,但我们相信,谁先参与、谁先发现问题、谁先找到解决方案,谁就更容易找到先机。”未来,禅城区将持续探索AI+版权、AI+教育的多元路径,既守护青少年网络空间清朗,又为其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让我们共同帮助青少年扣好AI学习的第一颗扣子,为青少年铺就一条兼具创造力与责任感的AI学习之路。”相关负责人表示,AI技术的浪潮势不可挡,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创新中坚守责任、在探索中明晰边界,是教育者的时代命题。禅城区以“我和AI的N种可能”系列实践活动为起点,通过技术赋能、法律护航、多方协作,正为培养“敢创新、守规则、传文化”的青少年探索一条新路。
文、图/胡睿 通讯员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