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推动粤赣两地文旅互动,促进历史文化资源跨区域联动,4月11日,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合作推出的“粤赣话汉史 海昏看文明”文旅推介会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举行。本次活动依托“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特展契机,充分联动越秀区北京街道文商旅资源,通过展陈交流、沉浸体验等形式,不断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联动,讲好粤赣文化交流故事。
粤赣联动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此次特展是海昏侯相关展览首次在广州展出,共展出了127套210件出土文物,反响很好。我们特别推出了重磅福利,面向广州市民限量赠送万张免费门票,邀请我们羊城的街坊朋友实地走进南昌,探访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岭南名都’与‘豫章故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说道。
活动现场,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以《探秘海昏侯墓》为题,系统解读了从遗址发现、文物研究到遗址公园建设的全过程。讲座深入浅出,通过文物图片与生动解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北京街居民张女士感慨:“原来我们看到的每件文物背后,都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汉代文化,现场特别设置了“竹简描金”“考古探秘”盲盒等沉浸式体验环节。市民群众以金粉为墨,在预先刻有“尽备大福”吉语竹简上进行描金创作,通过勾勒这些源自海昏侯国遗址发掘的竹简文字,在笔墨流转间触摸千年文脉;通过趣味盲盒模拟真实的考古发掘过程,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大家在体验后纷纷表示,这种“可触摸的历史”让人意犹未尽,对实地探访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充满期待。
文旅融合持续激活惠民动能
据了解,越秀区北京街作为南越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辖内囊括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药洲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等历史古迹,依托广州建城之始、城市原点所在的区位特点和“六个千年”深厚历史底蕴,持续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构建“文化可阅读、历史可触摸、文明可共建”的城市客厅。
南越王博物院自2015年开始,先后推出“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滇王与南越王”等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从汉代王侯相关考古发现,展现不同地区汉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本次展览是海昏侯墓园考古发现以来,首次在广州展出的相关文物展览,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汉代诸侯王系列展”的其中之一,为羊城观众呈现汉代列侯的故事补足了一片重要的拼图。
【展讯】
快来南越王博物院,看“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特展
海昏侯墓文物宝藏,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主办的“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特展,正在南越王博物院举办。展览从“少年行”“浮生梦”“逍遥醉”“世人语”四个部分,通过127套210件出土文物重新解读海昏侯刘贺荣耀与悲剧交织的一生。
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bó)之子。他6岁继承自父亲成为昌邑王,18岁时昭帝崩逝,他被权臣霍光拥立为皇帝,仅仅27天后被废黜,回到昌邑宫中被软禁监视长达十年,29岁受封海昏侯,33岁郁郁而终。
史书上留给世人的印象,只是一个几无褒赞的废帝。随着2000多年后海昏侯墓园偶然被发现,西汉海昏侯墓及相关遗址的持续勘探、发掘、研究,数量庞大、信息丰富的考古资料,让世人得以在文献之外,从考古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刘贺其人其事和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还原被史官刻意隐去的真相,重塑出刘贺鲜活立体的人生。
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被废除,原侯府中贮藏的大量黄金,随葬于刘贺墓中,因此刘贺墓中埋藏了大量黄金。经统计,刘贺墓共出土金器478件,合计115公斤,包含金饼、褭蹏金、麟趾金、金版等,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西汉海昏侯墓中主椁室西室出土的孔子像漆衣镜,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根据其伴随出土的《衣镜赋》漆板的文字记载及衣镜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传记,被定名为“孔子衣镜”,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象。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贺继任昌邑王后,朝廷命大儒王式为刘贺老师,教导儒学。
除孔子衣镜外,刘贺墓中出土《论语》竹简500余枚,以及诸多熏香用具、棋琴器具等,显示刘贺可能是一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兴趣高雅、遵守礼法的宗室贵胄。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