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一篇对越南的报道是这样开头——
初到越南的中国人,常常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从爱拍照的人群到繁忙拥挤的交通;从街头类似的美食到聚会时爱嗑瓜子的习惯;从过春节等传统节日到待人接物的方式,越南人与中国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01
中国过春节,越南也过春节。
在越南,春节被称为“Tết Nguyên Ðán”,是最大的节日。Tết Nguyên Ðán看起来很陌生,但据著名博主安森垚的解释,“Tết”发音接近“节”,“Nguyên Ðán”发音接近“元旦”,实际就是元旦节的拼音。
越南中国商会安徽企业联合会会长何志平称,每年春节前夕,胡志明市的金边市场一片红火,春联、福字、红包等商品琳琅满目,当地民众和侨胞忙着选购年货。
而曾留学福建师范大学的越南人谢文海撰文介绍越南春节习俗。他透露:“在我的印象当中,越南过年比中国更热闹。春节是我国(越南)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从古至今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相传到现在。”
谢文海透露,越南民众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新衣过春节。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送灶君”回天宫。除夕前,人们也要逛“花场”买花。“花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花。南方人最喜欢梅花,北方人最喜欢桃花。家家买很多花,但少不了两种:梅花,象征幸运的;万寿花,象征健康”。
春节期间,越南人家中还会摆上有寓意的果盘,如番荔枝、椰子、木瓜、水榕果、芒果。因为在越南语中,番荔枝一词的发音与“求”相同、椰子同“余”、木瓜同“足”、水榕果同“充”、芒果同“用”。这五种瓜果摆在一起,暗含“求余足充用”的意义。对于这个习俗,谢文海表示:“中国人希望‘年年有余’,我们希望年年足够用就好了。”
除夕的团年饭也与中国类似,“团年饭,顾名思义,是全家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因此,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把所有道菜,每一道菜拿一点或一碗放在祭祖宗的神龛前,然后主家代表全家到神龛前面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祭毕,大家设大桌子在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时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谢文海还表示: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家里人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我们叫红包)分给晚辈。然后兄弟姐妹互相拜年,哥哥分给弟弟、妹妹“压岁钱”姐姐分给弟弟、妹妹“压岁钱”,接着已成家的子女分给长辈、父母“红包”。可以说过年一边给红包、一边收红包,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朋友见面拜年后也互相分给红包。收红包的人没有嫌多嫌少,红包里面有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有红包就行了。
中国学者韦凡州则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越南春节是受中华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民族风俗,至今仍传承着众多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习俗,其中不少在现今的中国已消失或罕有遗存,如插桃枝、扫墓、采禄、立幡竿、五果盘等”。
韦凡州表示,临近春节,越南部分家庭会“到墓地里扫墓烧香,恳请祖先回家过年。有些家庭没有去扫墓,但需在家烧香拜祭祖先”。扫墓祭祖活动放在春节前举行的原因 ,黎中武(Le Trung Vǔ)认为这是因为越南地处热带,到清明节(农历三月)时 ,天气已很热,草木干枯,容易着火。而年底时刚过雨季,这时候草木生长旺盛,这时去扫墓,正好可以除去草木的根部,防止其侵扰坟墓。
此外,采禄也是越南春节的一大习俗。即在大年初一,越南人民在出游时将带绿叶的树枝采回家,插在家门口,直到枝叶枯萎,寓意祈求好运。韦凡州认为,这个习俗也曾在中国盛行,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又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之“折松枝”条:岁首祝椒酒饮毕,又折松枝于户。清朝时嘉定县、武进县、杭州府东南等地有在大年初一当天插冬青柏枝于堂前或门户前的风俗,取长久青翠之意。韦凡州认为:“这种春节期间踏青采青插门户的习俗,后来传到了越南,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采禄’习俗。”
除了春节,越南还过中元节、端午节、中秋节。越南中国商会川渝企业联合会会长郑夏就曾表示:“越南也有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很多文化节俗与中国相似。”
越南过中秋节也吃月饼。不过越南中秋节以儿童活动为主,又叫儿童节。在这一天越南家长们往往会带着孩子游玩。
02
节日习俗上的相似,并非偶然,而是有地理和历史的渊源。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越南北部地区的红河三角洲与中国华南西南相连,而且红河发源自云南,地理上的接近使沿岸的居民很早就有交流。
学者全毅认为,史料记载,秦灭蜀后,蜀国王子(安阳王)率领兵将三万人经过五尺道南迁,进入当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征服当地的雒越族,建立了瓯雒国,越南历史上称为“蜀朝”。
随后,秦朝势力来到。张荣芳、黄淼章在《南越国史》中认为,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令任嚣、赵佗南攻百越,并在公元前214年取胜。秦朝随即推行郡县制,设桂林、象郡、南海,其中象郡位置“大体相当于越南中北部地区”。“今越南中北部的许多地点出土的大量秦代文物是秦朝统治力量深入该地的实证”。
史学家认为,从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丁部领在红河三角洲地区建立大瞿越国为止,近一千二百年时间里,越南中北部地区都在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版图之中。在这段历史时期,红河三角洲得以迅速从比较原始的社会(越南史学家陶继英认为在安阳王之前,当地处于部落联盟的原始公社社会),跃进为更高效的封建社会。
除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在科技、文化上,越南也有很大进步。南越国时期,赵佗即:“武功慑乎蚕从,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西汉时期,九真、日南、交趾三郡太守积极地利用孔子德育思想开展儒家伦理教育,以便移风易俗,整顿当地的社会秩序。代表人物有:锡光、任延、李善、士燮、虞翻、陶皇、杜慧度、宗确、王识等人。范晔《后汉书》记载:“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乃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东汉末三国初人士燮任交趾太守时,儒家的思想得到更为普遍的传播。士燮在越南时间长达四十年,在越期间他对越南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士燮大办学校,用《诗》《书》传播孔子与儒家的道德观念。他的所作所为深受越南人称赞,并把他称为“士王”。越南的《四字经》就这样称赞他: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独立之后的李、陈朝时期,越南的统治者不仅模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还把儒教作为确定朝廷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为维持君臣关系的政治思想理论。两朝在首都升龙(即今河内)建文庙,开科取士并趋于制度化,创立国学院。
今天河内著名景点文庙,就是1070年由李朝越南国王圣宗下令建造的,用以供奉周公和孔子。1076年,李仁宗又在文庙旁边修建国子监,起初只供王亲国戚的子孙们前来读书,后来逐渐扩大招生范围,接受百姓的子弟就读。所以文庙又被称为越南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有意思的是,文庙正殿悬挂的匾额“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题写。
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氏王朝也大力推崇和弘扬儒教,按孔子的伦理纲常思想制定成法律条文,颁行教化条例。还大力发展儒教教育,大量印刷儒家经典,尊孔祀孔超过前代。阮朝除了在京都顺化建立文庙外,还在全国南北各大城镇如嘉定、平宁、清化等地都建立文庙,每年春秋定期举行祭礼。
到了现代,越南的领导人胡志明也曾高度评价孔子和儒教。早在20世纪初,胡志明就称颂孔子说:“孔教并非宗教,而是关于道德和处世经验的科学。”“孔子学说的精华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基于这些史实,学者认为,在越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努力倡导下,儒学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它与越南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从而构成了越南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心理,成为越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儒学,医学、风水也悄悄融入越南社会当中,而且风水还完全继承中国五行理论,连相生相克逻辑都一致。干支纪年体系与十二生肖也同样在越南落地生根。微微不同的是卯兔成了卯猫,这也说明越南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一直进行本土化的转变。
03
汉字传入对越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在中国封建官吏、移民名士和被流放官员的共同努力下,汉字及以其为载体的先进中华文化首次在越南地区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播,为后来汉字成为越族历史上的第一种书写文字奠定基础。
士燮主政期间“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越南人)”,说明汉字教学是以古代经传为课本,但讲解和传授时必须“翻译音译”才能将“中夏经传”教授给越南人。这说明至迟于东汉末年,越南地区已经开始使用本地语言释读汉字。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在安南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开办官学和私学教授汉字和传播中华文化蔚然成风。交州名士廖有方在京城长安考中进士,虽仕途不显,但颇有才气。廖有方在柳宗元贬谪岭南期间慕名携诗文登门求教。柳氏对其诗文称赞有加,为其撰写《送诗人廖有方序》,称赞其文风 “刚健重厚,孝悌信让”,并预言 “他日有为,必能大其族”。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汉字在安南的使用范围也从官场和士大夫阶层逐步扩大至民间。
汉字甚至重塑了越南的文献历史。1272年,越南第一部正史《大越史记》即陈朝时期清都镇东山县大学者黎文休奉敕以汉字修撰。1479 年,吴士连主持编纂了《大越史记全书》。值得一提的是吴士连的史书突破陈朝框架,将国统上溯至传说中的鸿庞氏,而鸿庞氏为炎帝后裔泾阳王与洞庭君之女所生。
汉字还成为越南行政治理的必须掌握工具。即越南独立之后,汉字和汉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政府使用汉字颁布政令和告示,征集鸿学硕儒用汉字撰修国史;科举取士使用汉字;文人雅士以汉字吟诗作赋,著书立说;民间宗教活动,签订契约亦多使用汉字。
越南也诞生了大量的汉字诗文和著作。如李公蕴的《迁都诏》,李常杰的《南国山河》,陈国峻的《檄将士文》,阮薦的《平吴大告》《军中词命集》《蓝山实录》,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阮秉谦的《白云诗集》,黎贵惇的《见闻小录》等。
直到1885年,越南正式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殖民统治和“西学东渐”的双重历史背景下,越南以汉学为基础的传统教育体系日渐衰落,汉字和汉语的使用范围才逐步缩小。
1945年,越南独立后,胡志明领导的政府决定废除汉字,推广使用拉丁字母的越南国语字。至此,汉字在越南两千余年的正统通用书写文字地位才被终结。
越南留学生武氏春蓉透露:“(汉字被废除后)汉字典籍仍在民间流传。越南老一辈知识分子中,大都懂得汉文,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及其父亲、外祖父对汉语都非常精通。在‘革新开放’的今天,人们不仅能在庙宇中和古建筑物上看到历史留下的汉字,而且能在一些传统产品的商标上看到新印的汉字;人们仍喜欢用带有庄重和高雅色彩的已拉丁化了的汉语借字借词为孩子或企业命名。在越南,汉语是仅次于英语的位居第二的外语。”
由于汉字汉语的长期影响,本土的越南语也不能不留下痕迹。
学者认为,远古时期的越南语只有一个声调(平声),到6世纪才出现三个声调,到7世纪才具备传至今日的六个声调。可以说,越南语的声调产生于接受汉语广泛影响之后,这是一个不争的史实。
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词汇上。越南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借词。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将其称为“汉越语”。
据统计,现代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约占总词汇量的60%。当然,这一数字因语体和文体不同而有所不同,日常生活用语、文学作品,特别是自由体抒情诗中,汉语借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在会议语言和政论体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据著名语言学家潘玉先生统计,越南语中直接引人的汉语词和含有汉语词素的词汇共有7000个。1993年出版的《汉越词典》(陶维英编)共收入越南语汉语借词使用的汉字5000个,其中常用字3500个,由这些字组成的词条约40000个。
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大致可分为直接借用和民族化改造两大类。直接借用的汉语词多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词汇,这类词大多保有原来的词义,如“政府”“国家”“军队”“工业”“农业”。经过民族化改造的汉语借词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用汉语词素复合而成,如“爱面子”“住校”“走读”“礼貌”。也有的是用汉语词素与纯越语词素搭配而成如“士兵”“包括”“轮船”“歌颂”“抢夺”。
在进人越南语之后,多数汉语词汇都至少部分地保留其原义,但也有少量词汇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含义,成为另外一个词,如“到底”变为“过分”,“表情”变为“示威”,“困难”变为“混蛋”或“可怜”,“仔细”变为“善良”,“曲折”变为“详尽”等。
下表整理的越南词语颇有意思:
20世纪40年代,越南有首民谣唱道“中国越南如唇齿,须知唇亡则齿寒”,词作者就是胡志明。他称中越关系“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并写下一联脍炙人口的诗句:“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正是跨越千年、文明互鉴的历史与人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才孕育出中越两国的亲切感与心灵契合。
新华社曾报道一位越南老街花商阮翠云。自2018年起,她将云南花卉销往越南各地。随着网络销售平台的兴起,目前从采购到物流均可在线完成,不过阮翠云每月还是会乘坐动车从河口到昆明进行采购。
目前,中国已连续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大关。随着中越国际班列开行、智慧口岸启动建设,荔枝、榴莲、火龙果等越南优质农产品销往中国,中国出口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也有力支持了越南制造业发展。
正如《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所言,“(中越)两国之间曾经出现过的战争状态只是短暂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是历史的主流”。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新华网:走进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第一站:越南
央视新闻:遇见越南丨跨越千年 文明互鉴
中国新闻网:中秋节走在越南街头 感受中越“人文相亲”
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
于向东:中越关系的历史演变
李家忠:河内的文庙——国子监
谢文海:越南民族过年的习俗
韦凡州:越南春节文化习俗研究
黎文升:儒教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梁茂华:越南汉字兴衰史述略
武氏春蓉:略论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