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英歌舞动闹乾坤、舞龙醒狮振精神,更有AI下棋机器人现场来助阵……日前,随着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的开幕,珠海科技学院迎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多个中华传统文化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演,让“国学游园会”化身别具一格的“高校思政课”,吸引了3000多名学生到场互动,编织出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图景。
国学院园区内,一声清脆的锣响宣告着珠海科技学院“文脉赓续 美育润心”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正式开幕。头戴彩绘面具的舞者,伴着舞狮游龙在旌旗间穿行,在腾跃俯仰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气神。这生动的文化图景正化作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学校英歌队队员脸涂油彩、双手持槌在激昂的鼓声中不断变换招式再现梁山好汉神采。
当非遗“鹤舞”“剪纸”“竹编”等传承人齐聚校园,“非遗思政课”开始了。其中,三灶鹤舞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锦徽,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三灶鹤舞”带到了现场和同学们共同体会鹤舞的乐趣;竹草编织,非遗手艺人指腹一捻,坚韧的竹条便被“驯服”竹色青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草编织技术传承人汤展云到场分享;市级非遗项目三灶剪纸传承人陈洁荣展现了三灶剪纸如何突破传统剪纸的平面局限。
人潮涌动,漫步国学院园区,学校国医馆和科学与养生协会也在现场设立“药食同源”摊位,同学们通过学习“医食同根,药食同用”的中医智慧,在烟火三餐中找寻到自然食材的治愈力。其中,国医馆老师现场为学生们把脉问诊,手指轻搭腕间脉搏,感知气血的盛衰走向,给出健康生活的建议。
学生自创的“学校电路板”小礼品、 与AI 棋手一决高下、趣味AI拍照机……在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浪潮中,传统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AI+思政课”的独特教育价值。
据介绍,此次活动旨在打造“沉浸式学习”的氛围,将传统优秀文化承载的审美范式和工匠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让更多学生乐意接触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红云 通讯员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