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问题引发广泛关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焦虑与困惑。为什么本该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却成为抑郁的“重灾区”?答案或许藏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中,也唯有多方合力,方能为青春解压。
学校:从单纯追求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是目前教育优化的方向。通过减少机械刷题、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课程,帮助学生在压力中找到平衡。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常态化课程,通过正念冥想、情绪管理技巧等实用方法,教会学生识别和调节负面情绪。
家庭:父母需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转而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通过倾听而非说教,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每周留出专属陪伴时间,如共进晚餐、散步或共同参与兴趣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社会:打破“成功学”对青少年的裹挟,倡导“平凡但幸福”的生活理念,减少对外貌、成绩的过度评判。社区和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如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培训专业心理教师,让青少年在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及时求助。同时,媒体和公众人物应传递积极价值观,为青少年营造更宽松、多元的成长环境。
科学用药:若情绪问题持续影响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例如临床常用的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由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化裁而成,既能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也能缓解抑郁引起的多种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心绪不宁、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咽喉异物感、胸口堵胀感等。
抑郁不是“软弱”,而是需要被看见的“心身疾病”,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面临的挑战。唯有多方携手,才能为青春卸下无形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