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4日至7月11日,在广州市派驻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调和保障下,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组织了63名师生组建实践团队,奔赴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开展了暑期“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为期8天的“送艺下乡 文化振兴”活动,为乡村注入艺术活力。
55课时培训点亮音乐梦想
本次社会实践创新组建6支特色分队,其中重点打造的“青春筑梦艺术帮扶志愿服务队”由30余名师生骨干组成,奔赴梅州市蕉岭县与广福镇开展深度实践。
7月4日,“艺术振兴,筑梦蕉岭”开班仪式在蕉岭中学与广福镇两地同步启动。在随后的 8天里,艺术课堂在蕉岭中学、广福镇文化站开讲。青春筑梦实践团的队员们带来了合唱、声乐、民族舞、国标舞等课程,更带着学院新采购的竖笛、葫芦丝乐器,手把手教孩子们吹奏。丰富多样的课堂设计满足了当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蕉岭中学,声乐的课堂上青春的歌声撞破琴键回荡在整间教室;蒙古舞和国标舞课上同学们挥舞衣裙感受蒙古草原的辽阔,拉丁恰恰的奔放热情;竖笛的课堂同学们带着纯粹美好吹出《欢乐颂》的欢乐乐章。
在广福镇,55课时的教学覆盖50名学员:傣族舞课堂上,孩子们学习“三道弯”体态,用肢体模仿孔雀的灵动;藏族踢踏舞课上,明艳的藏服与欢快的踢踏步,让课堂变成了“雪域欢歌”的现场;葫芦丝课上,《萱草花》的悠扬旋律里,藏着孩子们对乡土的眷恋。
两场汇演奏响振兴的乐章
7月10日,蕉岭县少年宫的舞台上,《象王行》的舞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光年之外》的对唱清澈动人,带观众感受跨越星际的情感共鸣,小组唱《如果可以》歌曲串烧《我怀念夜空中的月亮》凝聚着同学们对青春美好瞬间的珍惜,一曲葫芦丝《梁祝》音色柔美,奏响穿越千年的爱情绝唱……广州大学师生与蕉岭中学学生联袂呈现16个节目,既有专业演员的精湛演绎,也有学员们的青涩绽放。最后,全体师生合唱《灯火里的中国》,以磅礴气势收尾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7月11日,广福镇文化广场的夜空被艺术点亮。体育学院带来的《金鼓齐鸣》鼓乐震天,《双狮贺喜》舞狮灵动;广福镇孩子们表演的傣族舞《彩云之南》、藏族舞《雪域踏歌》,展现着8天的蜕变;葫芦丝合奏《萱草花》、小组唱《我们的明天》,传递着对未来的憧憬。最终,全体合唱《灯火里的中国》,让艺术的星火在乡野间燎原。
为困难群众送来组织关怀
7月11日当天,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党总支书李颂东一行6人,专程前往广育村开展党日活动。团队不仅为当地26户低保户、五保户送去慰问物资,更通过拉家常式的亲切交流,详细了解村民们的健康状况、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生活细节与实际需求,将党组织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这次活动既延续了音乐舞蹈学院“艺术帮扶”的专业特色,又通过务实举措彰显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实现了美育浸润与民生关怀的有机融合。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朱妍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