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外科领域,手术机器人系统凭借其精准度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青睐。2025年4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正式启用第五台手术机器人,同时为华南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揭牌。该中心未来将承担多学科机器人手术规范化培训、临床技术转化及远程协作指导等职能,成为华南地区智能医学技术推广的创新平台。
新启用的手术机器人将用于辅助多学科复杂手术
按手术部位分类,手术机器人可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植发手术机器人等,其中腔镜及骨科手术机器人占据主流。当前南医三院启用的医院第五台手术机器为最新一代腔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放大10倍的三维高清视野,7个自由度比人手更灵活,具有看得更清晰、操作更灵活等特点。
医院党委委员、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刘存东教授表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独特的强大功能是术者、设备和器械的完美融合,实现了手术的高度精准化,让患者出血少、创伤小、病发症少、恢复快。
而对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刘存东表示,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高清视野能清晰分辨神经血管束,患者性功能保留率由传统手术的30%-50%提升至50%-80%,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他还表示,腔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很好地辅助医生高质量完成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科室的手术。“不但能辅助完成高难度的肿瘤根治手术,还能完成精细的修复重建手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精度,病人预后更好
据了解,南医三院已启用的四台手术机器人均为骨科手术机器人。“无与伦比的精准度是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南医三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方航介绍,在关节外科领域,机器人能够确保假体植入的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从而显著提升术后功能和远期疗效,并助力精准康复。
手术精度的提高,让患者受益。传统手术模式用的是人工定位工具,依靠术者的经验、术中目测和手感等去定位假体的位置和恢复下肢的力线,不同的医生、环境,出现误差的几率很大,导致患者出现如人工关节术后假体松动、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等系列问题。而关节置换手术中,机器人可将假体植入角度误差控制在1度以内,位置误差小于1毫米,将极大提升假体使用寿命。
方航还结合骨盆骨折手术实际案例指出,传统术式需切开约20厘米切口,术中出血量超500毫升,而机器人辅助手术通过3-5毫米微创通道,机械臂精准植入骶髂螺钉,出血仅20余毫升,患者术后2-3天即可下床活动。
据了解,南医三院已连续完成约百例机器人辅助下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膝关节力线恢复精准,膝关节康复迅速,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提升医生操作水平,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应运而生
手术机器人系统优势明显,且在临床得到认可,但很多医院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导致医生难以接触到足够的实践机会来提升操作水平,设立有资质和水平的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就极为必要。当天,医院党委书记胡海源,党委副书记、院长黎程和相关专家共同为“华南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集临床、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一体,未来将承担多学科机器人手术规范化培训、临床技术转化及远程协作指导等职能,成为华南地区智能医学技术推广的创新平台。
黎程表示:“我们不仅要让技术‘顶天’——突破复杂手术的临床瓶颈,更要‘立地’——通过培训中心每年培养众多基层骨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胡海源则强调:“智能化医疗的终极目标是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转型升级,实现精准医疗与费用可及性的平衡。”
医院党委委员、脊柱外科王亮教授坦言,虽然目前机器人手术费用确实存在一定自费比例,但其精准性与微创优势可大幅降低隐性成本。例如,现有机器人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传统手术缩短40%,术后感染风险下降60%,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总体医疗支出反而减少约15%。他进一步强调,医院正通过三项举措平衡技术升级与可及性:一是积极推广机器人手术项目临床应用;二是设立专项救助基金补贴经济困难患者;三是联合国产设备企业研发低成本技术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普惠,让更多患者受惠精准医疗服务。”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董莹 石琪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