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从农耕文化展馆的风车、泥磨、织布机,到农产品展销中心的梅洞大肉姜、连山丝苗米、永丰沙田柚、读楼羊肚菌……走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乡村振兴孵化基地,这里不仅集中展示了福堂镇乡村振兴成果,也成为了许多游客到福堂镇打卡的第一站。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广州市花都区派驻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坚持把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鼓励和支持太平村广地龙高密度养殖基地、永丰村“稻鳝螺”共作示范基地等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壮大,奋力推动福堂镇“百千万工程”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文旅+非遗” 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年3月份,有6批游客从广州花都到福堂镇,来这里购买特产,消费助农,羊肚菌、护肝茶、黑糯米酒、番薯干等产品很受欢迎。”工作队队员钟晶带着新快报记者走进福堂镇乡村振兴孵化基地,参观城市会客厅、农耕文化展馆等功能区,其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农产品展销中心,既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山大肉姜”和“连山大米”,也有梅洞番薯干、永丰沙田柚、读楼羊肚菌等当地特色农产品。
去年,福堂镇在工作队全力协助下,创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投入帮扶资金,对原本闲置的文化中心(旧电影院)进行盘活,改造提升,建成福堂镇乡村振兴孵化基地,也是美丽圩镇客厅,集农耕文化、历史人文展示和民族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电商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福堂镇对外展示交流合作的崭新窗口和服务平台。
近年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持续深化农文旅体康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我们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特色研学旅游线路。”福堂镇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张益民说。去年,位于太平村的壮瑶风采非遗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壮族织锦非遗研学旅游”荣获“2024年全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
去年,十余位院士专家组团来到福堂镇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会诊把脉”,建议结合本地非遗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传承,把非遗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将非遗元素融入产业发展,以文化赋能产业,真正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下一步,福堂镇携手工作队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文旅+非遗”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地上+地下” 广地龙养殖“蚓”出致富路
烘干机、无人机、色选机、发电机,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福堂镇太平村广地龙高密度养殖基地见到,贴着“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政府捐赠”字样的全新设备已经就位,大棚扩建如火如荼,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工作队关心我们,时常过来看望我们,老板也对我们很好。”家住福堂镇永丰村的务工村民虞大叔说,他在家种了两亩地,不忙的时候就来基地干活,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
“我们争取后方单位大力支持,自筹资金40万元,用于购买项目所需设备,另外投入帮扶资金,建设育苗基地大棚。”工作队队员、驻太平村第一书记谭振杰告诉新快报记者,所购设备及建成大棚交由村委会管理租给企业使用,由企业向村集体支付租金,加上企业租地的费用,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4万到5万元的收入。
广地龙高密度养殖作为福堂镇特色养殖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为当地农村劳动力提供灵活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也是工作队不遗余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工作队非常给力。”清远市福水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润坚点赞道,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发展。广地龙养殖项目除了太平村的育苗基地,在福堂镇新联村还盘活了150亩撂荒地,实行“地上套种、地下养殖”,增加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持续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不仅如此,他在工作队和组团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此前已在福堂镇读楼村建成了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我们去年种了30余亩,产值超过100万元,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给村里带来了2万多元租金收入,另外还会给村集体分红。”
“稻鳝螺”共作 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我们养的黄鳝跑了,但是今年我们思考了解决的有效办法,接着干,如果成功了,就带着村民一起干。”走进福堂镇永丰村“稻鳝螺”共作集成示范基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覃忠仕提到去年的遭遇没有气馁,他在认真总结得失的同时,积极探索改进黄鳝防逃措施,依旧对“稻鳝螺”项目未来充满期待。
原来,永丰村积极探索“稻鳝螺”共作模式: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天然饵料,为黄鳝和田螺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黄鳝和田螺的活动又能疏松土壤、减少害虫,为水稻生长营造良好环境……“这种互利共生的模式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产品的绿色、优质生产。” 覃忠仕说。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工作队入驻福堂镇以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所需,重视并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与技术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福堂镇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月22日,永丰村举办了“稻鳝螺”项目新苗投放活动,共投放鳝苗1050余斤、螺苗705斤。活动中,现场举行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南和东南沿海单、双季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永丰村“稻鳝螺”共作集成示范基地启动仪式等。
投放现场,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示范了鳝苗、螺苗的正确投放方法,并已就“稻鳝螺”项目与永丰村达成合作,持续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全程关注和参与“稻鳝螺”综合种养生产实践,加强技术指导、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共同为实现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村里有3000多亩水田,要让村民有钱挣,有盼头,我们更要带好头。”覃忠仕提前了解过黄鳝的市场行情,“销售是没有问题的,去年田头收购价43元一斤,一旦试验成功推广,村民一亩就可以多收几千元。”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钟晶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