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路上偶遇老人身体不适,你会怎么做?日前,广州一高校老师选择护送老人回家,并制止一场火灾。她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融合创新教研中心工作人员朱家慧老师。她说:“当时没有想太多。那一刻,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只想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
现场还原:老人突发不适,她护送到家
4月11日,广州天河区奥体路附近一名八旬老人在马路中间突发不适,朱家慧驾车路过。她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我看到一位老人蹲在两条马路中间,车流量很大,老人明显身体不适,于是我把车停在他旁边了解情况。”询问得知,老人自医院开药回来途中感到身体不舒服,不能继续行走。朱家慧询问家庭地址,老人指了不远处的小区,于是便让他上车,护送回家。
到达老人所在的楼层后,朱家慧发现浓烟不断从老人家中传出。这时,由于紧张慌乱,老人几次输错密码,终于成功开门后,他们发现,老人的老伴在家煮东西,忘记关火,以致家中烟雾缭绕,屋内没有明火,只有锅具被烧焦。朱家慧首先打开门窗通风,随后联系和老人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让其帮忙联系物业,朱家慧同步联系老人家属,彼时,邻居也闻声赶来。
“幸好遇见了,一下子救了两位老人,还及时制止了一场火灾,功德无量,好人好报啊!”有邻居对此事评价道。
本能反应:“我们的工作为生命负责”
大家携手避免了更为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对此,朱家慧说:“这是本能反应,大家都会这么做的。作为退伍军人、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师,我更会这么做。”
她提到,学校融合创新教研中心有一个教学理念是“我们的工作为生命负责”,这句话让她内心深受触动。职业训练让她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助人意识。学校的应急演练教学课程,也让她在耳濡目染中知晓,遇到突发状况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果断行动。
不过,她不建议普通市民直接将不舒服的老人护送回家。“如果普通市民遇到类似场景,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在马路等危险区域,先引导老人或伤者转移至安全地带,打开手机录像功能留存证据,避免纠纷。”
朱家慧建议市民及时拨打110、120等专业救援电话,准确说明事发地点、人员状况等关键信息,原地等待救援。可以向周围路人寻求帮助,请求协助看护或联系家属,也可通过行车记录仪、附近监控等途径留存现场信息。她说,在帮助过程中,清晰告知老人自己的意图,安抚对方情绪。若有人围观,可请群众帮忙作证,减少被误解的风险。
有部分网友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何看待这种心态?朱家慧提到,这反映了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心理。确实很多现实情况的发生让好心人寒了心,不敢再做好事,但如果人人都秉持这样的观念,社会将变得冷漠疏离。她希望大家都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多一些爱心传递。她说,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自己依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但会做得更周全,比如更细致地评估现场状况、多一些视频留存等,方便保护自己。“希望大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多一份热心、多一份担当,用行动传递温暖。”她表示。
事发过后,与老人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将此事传扬开来,他们说,“能意料到朱家慧会做这样的好事,因为日常工作中,大家都秉持着助人初心。”也有学生提到会以老师当榜样,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
展望未来:将亲身经历融入实践教学
朱家慧拥有退伍军人,警察和教师三重身份。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和现在的警察,她意识到,帮助他人不仅是职责所在,更需要在紧急时刻保持冷静与果敢。作为教师,她深刻体会到言传身教的力量远超说教,自己的每一次善举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这也让她明白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
朱家慧表示,未来,自己会将这个案例融入教学工作中。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与个人行动的关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培养善良正直的品格。希望借此告诉学生,善举不分大小,每个人都能成为温暖他人的力量,将助人为乐的种子撒在他们心中。
同事评价:开心果、热心肠
“朱家慧及时的出手,帮老人脱离了潜在的危险。”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融合创新教研中心负责人副教授高鹏提到,朱家慧老师是团队的开心果,细心且朴实,经常给大家提供积极向上的情绪价值。
高鹏表示,学校经常倡导老师要注重自己的师风师德和为人处事,要把自己积极向上和善良的一面在教学当中真实地表现出来,做到表里如一。“朱老师这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言传身教例子,我们前几年办了很多面向全国公安系统的培训班,朱老师是班主任,很多学生看到这条新闻之后,也纷纷发来信息,认可老师这种行为,我们觉得朱老师的举动,对学生也是一种带动。”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编辑:黄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