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暨南大学任命“亚洲飞人”、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为体育学院院长。
擅长学术研究的短跑运动员
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
苏炳添的“飞人”之路,是一条不断超越预期和极限的道路。他的身高1.72米,不具备传统短跑选手的体型优势,却凭借长期系统训练与精细化技术调整,逐步提升能力,屡次创造历史,实现了中国田径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次突破。
2015年,苏炳添在尤金钻石联赛跑出9秒99,成为首位百米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同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苏炳添与博尔特一同站上“鸟巢”百米起点,成为第一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
2018年,他在马德里跑出9秒91的成绩,追平亚洲纪录;雅加达亚运会上,他又以9秒92的成绩摘得金牌,成为中国田径史上第二位“亚运飞人”。当时,站上亚洲之巅的苏炳添曾说过:“我相信亚洲人能跑到9秒85。我不敢说一定是我,不过我相信自己能跑出9秒90,争取进9秒8区。”
难得的是,苏炳添在体育这条赛道上,他一直坚持“两手抓”,既拼运动实力,也做学术研究:2009年,进入暨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2017年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2018年4月被正式聘任为暨大体育学院副教授。只要训练之余有时间,他都会回到学校给学生开课,从短跑技巧到科学运动,“苏教授”的课程总是很抢手。之后,苏炳添被聘为教授。
与此同时,苏炳添并没有退出竞技赛场,兼顾教学与训练。在训练和比赛时,苏炳添总会随身带着小卷尺,认真寻找摆放起跑器的最佳位置。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研究与学习,造就了赛场上的速度传奇。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的成绩,以小组第一名晋级决赛,刷新了亚洲纪录。两个多小时后的决赛,苏炳添再次叩开10秒大关。那一晚,中国人第一次在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舞台中央留下了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载入历史的决赛中,苏炳添是唯一一名“80后”选手。
今年36岁的苏炳添依然在坚持比赛。在2月18日举办的2025年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第3站)中,作为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他以6秒65的成绩斩获男子60米决赛冠军。
目前,苏炳添仍是室内男子60米全国纪录的保持者。赛后他发文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努力恢复好身体机能,争取在家乡的粤港澳全运会站好最后一班岗”。
他证明了科研能创造佳绩
苏炳添的职业生涯,是中国短跑通过科学和努力不断靠近世界中心的写照。苏炳添曾表示:“我的身高只有1米72,100米要比百米飞人博尔特多跑7步。我早已过了传统认知中的‘黄金运动年龄’,全身还遍布伤病。但我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和科学训练,世界其他选手可以做到的,我们亚洲选手也一定可以做到。”
学术上,苏炳添同样冲在前。2019年,他在《体育科学》2019年第2期发布了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一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自我揭秘,并从运动员视角提出了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六点原因,其中“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被苏炳添排在了首位。
“我希望奥运会的第六名能够带给年轻运动员非常大的鼓励。”东京奥运会后,苏炳添曾表示,希望通过更科学的训练手段,帮助年轻运动员突破10秒大关。
不止研究自己,他还要组团研究自己。2021年12月27日,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揭牌。该中心由暨大与广东省体育局、中国田径协会三方共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多学科交叉的运动训练与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用科研赋能短跑。2022年9月,苏炳添在一个论坛上介绍了苏炳添介绍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的当前发展及规划。他表示,中心目前已依托暨南大学和科协成功举办“983交叉创新论坛”,并持续探索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未来还将召开学术委员会、举办苏炳添速度研究论坛,筹备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等工作。
如今,苏炳添成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更是挑起了重担。据暨大体育学院官网介绍,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办时成立了体育教研室,同年制定了体育教学计划。1988年,体育教研室更名为体育部。2015年9月23日,在原体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学院。
目前,暨大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师范类)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53人;现有一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体育教学方向、运动训练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5人。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23人,国际健将3人、国家级健将7人,国家级裁判员22人,国家级教练员7人,可谓人才济济。
值得一提的是,暨大体育学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也有优异表现:谢思埸成功卫冕跳水男子三米板,帮助中国跳水队实现该项目三连冠;2021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严海滨担任第三棒,和队友一起创造了中国田径队男子4*100米接力赛季最好成绩。
来源:南方+(记者 陈伊纯 吴少敏)、光明网、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