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 月 29 日,“王子、质子、国王: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 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将持续至 8 月 20 日。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协办,作为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五主” 系列展览之一,旨在通过 160 余件 / 套汉代文物、文献记载及考古成果,从 “南越王子”“长安为质”“南越明王”“南越鸿门宴” 四个部分,多维度呈现赵婴齐及其时代,生动再现南越国中期岭南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展览第一部分 “南越王子”,讲述了赵婴齐(约公元前 150 年~前 113 年)作为南越文王赵眜之子,在番禺城度过的年少时光。番禺作为南越都城,是海内外奇珍异宝汇聚之地,赵婴齐在此接受王室熏陶培养。他遵循 “和集百越” 政策,娶越女为妻生长子赵建德,这种汉越通婚从王室影响到民间,促进民族融合。从考古发现的南越国墓葬中,汉墓有南越文化器物,越墓有汉文化遗存,便是民族融合的证明。后因闽越王进犯,赵眜向汉朝求援,战后赵眜派赵婴齐到长安为质,其质子生涯由此开启。
第二部分 “长安为质”,展现赵婴齐约公元前 135 年抵达长安后十余年的生活。他在长安宿卫天子,参与重大活动,深受汉文化熏陶,了解汉朝法律制度与民族政策。当时汉兴 70 余年,经 “文景之治” 后繁荣稳定,汉武帝掌权后对外用兵、对内加强集权。赵婴齐在此期间娶赵国女子樛氏为妻,生下次子赵兴,赵兴自幼在长安长大,受汉文化影响。这些经历和选择,为南越国日后与汉文化融合埋下伏笔,十余年后,赵眜病重,赵婴齐在汉朝专使护送下返回南越。
第三部分 “南越明王”,介绍赵婴齐公元前 122 年继任南越王之后的统治。他见识过西汉王朝的强大,为父举办隆重葬礼,将赵眜安葬在番禺城北郊象岗山,并深藏南越武帝、文帝玺印,上书朝廷封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以示臣服。本次展览展出的赵眜遗骸,系 2010 年起十五年来首次展出。赵婴齐统治时,南越国在地方治理、官僚体系、后宫制度等方面效仿中央王朝,对汉称臣使南北贸易畅通,推动岭南社会发展。从南越国晚期墓葬可见,岭南农业经济发展,既有地方特色器物,又出现体现农业进步和文化趋同的模型明器。公元前 113 年,赵婴齐去世,谥号 “明王”,两年后南越国被汉武帝平定,纳入汉中央王朝管辖。1983 年发现的广州西村凤凰岗 1 号墓,推断墓主人可能是赵婴齐。
赵婴齐统治南越时,政治上采用汉王朝治理体系,经济上引入中原先进技术,为岭南开发奠定基础,推动岭南与中原融合。南越王博物院此前已举办赵佗、赵眜专题展览,本次展览作为 “南越五主” 系列重要部分,完善了南越国五代王故事拼图。赵婴齐作为南越文化与汉文化深度融合的推动者,其经历和举措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展览中,多件重点文物格外引人注目。赵眜遗骸时隔十五年再次展出,墓主下葬时身着玉衣,经测定死亡年龄约在 40 - 45 岁之间;六博棋,作为先秦已流行、汉代尤盛的棋盘游戏用具,南越文王墓出土的 4 套六博棋具中,漆木博局已朽,但留下了棋盘金属构件和 30 枚棋子,材质有青玉、水晶、象牙,其中用青玉和水晶制作棋子在考古中属首次发现,体现了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汉式铜鼎,鼎从最初的炊器发展为国家政权象征,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铁、陶鼎共 51 件,其中青铜鼎 36 件,可分为楚式鼎、汉式鼎、越式鼎,部分汉式铜鼎有 “蕃禺” 铭文,“蕃禺” 即今天的广州,见证了其在南越国时期作为都城的地位;陶屋模型,反映了当时广州汉墓出土陶屋多设有厕所和畜栏,用于收集粪便作肥料,体现农业生产情况;越式铜鼎,南越王墓出土 17 件,其铸造工艺体现了岭南越族吸收中原及周边楚、滇文化因素,创造出自身特色青铜文化的过程;熊饰踏跺,作为宫殿台阶建筑构件,用空心砖砌成,侧面模印精美的熊纹图案,熊纹仅见于南越国,体现了南越建筑特色。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南越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