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春分已过,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万亩稻田披上新绿。4月28日,驻太平镇工作队、镇农办联合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维专家团队,深入龙塘村、杏塘村、大城村的田间地头对水稻早季播插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与技术指导,为春耕生产“问诊开方”,助力“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生根。
刘维团队重点查看了“粤香430”、“美香占2号”。在龙塘村示范基地,刘维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受持续春旱影响,当地农户过度依赖深水井灌溉,日均抽水量超过200立方米。刘维指出:“井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温度较低,特别是早季倒春寒天气,长期单一使用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为此,刘维提出了“三水合一”的科学灌溉方案:将井水、山塘水和雨水混合或者交替使用。该方案实施后,不仅缓解了当地春旱期间的灌溉压力,还有效预防了因水质问题导致的土壤退化,为示范基地的水稻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4月初,阳山县持续低温天气,连续几天出现气温低于10℃的“倒春寒”,对早稻秧苗生长以及大田水稻直播产生了枯死、发黄、寄生菌侵害等不利影响。刘维团队通过视频、照片等线上方式判断秧苗素质,提出补种、补苗、防治立枯病等措施,指导农户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损失,为早造秧苗的种植提供技术保障。
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在工作队的牵线下,刘维团队与龙塘村、杏塘村、大城村的家庭农场农户共建3个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签订《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服务协议》,按照每亩200元标准精准发放补贴,同时配套建立科技服务体系。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包干”双轮驱动,既保障农户当前生产资金,又保障技术落地见效,预计可使签约农户亩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科技到位率达到95%以上,真正实现“补贴发下去、技术用起来、效益提上来”的帮扶目标。
工作队表示,此次春耕攻坚中不仅解决了种植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更通过“科技+服务”模式,促进丝苗米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下一步工作队将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协调农技专家下沉指导深化“科技+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