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渡镇凤岭村,昔日平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随着施工队和钩机的作业,400亩山坑地被陆续平整好,将由伟英生物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种上罗布麻。原本的“稻虾共生”产业,今年也将扩产。
悦一村390亩蔬菜基地,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摘菜。在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驻白渡镇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有望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日前,新快报记者深入走访了解到,第二轮驻白渡镇工作队进驻后,一手在巩固帮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一手立足民生,修路、装灯、解决自来水难题,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强村富民
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驻白渡镇工作队由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东漖街、荔湾区农业农村局等三个组团单位派出帮扶干部组成。去年7月进驻后,驻白渡镇工作队在巩固帮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我们把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作为帮扶重点,尤其注重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收入和带动群众就业。”驻白渡镇工作队队长郭初强说。
凤岭村200多亩良田全部种上了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绿油油一片,蔚然成景,一块块水稻田的四周有一个小水渠,实现灌溉和养虾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就是我们的稻虾共生基地,水里养的是澳洲蓝龙虾。”凤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绍南介绍说,在工作队的引导下,今年准备扩种,在严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计划把蓝龙的养殖规模由去年的12万尾扩大到50万尾,把产业做大。
原来,早在2022年4月,为了切实解决村里土地的撂荒问题,刘绍南带头流转土地,建成了这个稻虾共生基地。基地跟村民租地每亩450元,连带增加村集体每亩50元管理服务。他介绍说,随着这几年的探索和技术投入,每亩田在保证粮食收成的基础上,可以生产澳洲蓝龙虾约500斤,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收成还不错。“我们运作成熟后,马上就会推广给更多农户,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增收。”
对于驻白渡镇工作队来说,目前凤岭村的集体收入还不够理想,为了把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近,工作队指导凤岭村引进企业,集中流转400亩山坑地,村民和村集体每亩分别可以获得300元、50元收入,村民也能优先在家门口就业。如今,随着施工队的进驻和施工,这些土地已被平整好,随时可以种植。不久后,凤岭村还将在篮球场发展光伏项目,预计每年可带来7万元收入。“一定要千方百计让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样大家的心才能走到一起来。”刘绍南说。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凝聚力、促进富民增收和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在蕉南村,一批光伏设备正在旧村委会上加紧安装。蕉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元香告诉新快报记者,这套205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每年有望为村集体带来约2.8万元收益。她非常感谢工作队投入8.84万元帮扶资金支持项目发展。
提质增效
申报“菜篮子”生产基地以壮大品牌效应
在悦一村,共有7家公司经营着390亩的蔬菜基地,高峰时这里每天可生产蔬菜两万斤。在联农带农上,蔬菜基地每年每亩为村民带来了800元租金,村集体参与管理服务,每年每亩也有100元。
菜地上,来自贵州的韦大姐和丈夫等人正弯着腰,熟练地采摘菜心。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在这里摘菜每斤有0.6元的收入,一天能摘300多斤,虽然累一点,收入还算不错。
郭初强告诉新快报记者,此前,工作队已投入60多万元在基地周边巩固基础设施,包括安装路灯、进行道路硬底化、基地宣传等。为了扶持基地壮大,进一步联农带农,工作队已协助基地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生产基地,希望壮大其品牌效应,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排忧解难
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相比产业带来的红利,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驻白渡镇工作队对民生基础设施的投入,短短大半年来已着手解决了群众的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
“就在我们驻扎的不久前,白渡镇刚遭遇过‘6·16暴雨’袭击,很多民生基础设施被冲毁,群众遭受损失影响不小。”郭初强告诉新快报记者,当时工作队把解决群众之所急所盼摆在了重要位置。
“说起工作队,我们全村没有人不感激的。”在三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古秋琼带着记者查看了村民家的水龙头。轻轻一拧,自来水喷涌而出。她告诉记者,此前,三和村的村民饮用水一般是引自山泉或靠打井取水,生活用水则从附近的河里抽用。去年“6·16暴雨”将抽水管损毁,而且地下水也变得不安全。“当时全村急得团团转,是工作队投入15万元帮扶资金,从3公里外的悦来村接上自来水管的。”古秋琼说,如今,三和村家家户户再也没有用水的后顾之忧了。
在圩镇的一些道路上,一排排崭新的路灯矗立路旁,仔细一看,发现它们有个特别的名字——“安心灯”。原来,受“6·16暴雨”影响,圩镇有些道路的路灯受损严重,再也无法亮灯,一到晚上就黑漆漆一片。工作队于是联系荔湾区公安分局,捐赠修缮了这批安心灯,于是这些道路又重新变回“光明大道”。
在凤岭村,刘绍南指着一条通往三个自然村的村道告诉记者,“6·16暴雨”袭来时这条重要道路被“泡空”,对面有着好几户人家的护坡也被冲毁,岌岌可危。驻白渡镇工作队获悉后,投入6万元帮扶资金修好了这条民心路,投入15万元巩固了护坡,解决了100多户村民的出行难和住房安全问题。
支持教育
开办葫芦丝班培养孩子音乐素养
“孩子们能学到葫芦丝真的非常幸运,感恩”“您和工作队各位同志都对白渡小学关心厚爱,我们全体师生感激万分”……在白渡中心小学校长黄辉与郭初强的微信对话中,短短几行字说出了他心里的无比感激之情。
白渡中心小学的广播系统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损坏,平时学校需要广播或者做广播体操都会受影响。当黄辉找到工作队希望帮助解决后,工作队立即发动爱心人士和后方组团单位捐款,工作队队员自掏腰包支持,最终筹齐了1.4万多元,即将为学校装上新的广播系统。
而黄辉口中幸运的学生,是来自该小学二三年级的22名学葫芦丝的孩子。原来,郭初强到白渡帮扶前曾经师从岭南葫芦丝音乐创始人李鑫雨老师学习葫芦丝两年,具有很扎实的功底。为了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专注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他挑选了22名对葫芦丝感兴趣的好苗子,每周一次到学校免费教学,并且由工作队花8000多元捐赠了所有乐器和教材。“现在大家已经学到了很多基础技艺,我将在5月底带着学生们到梅州表演。”他充满信心地说,学好了这门技艺,对孩子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
驻白渡镇工作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拓展帮扶领域,优化组团帮扶措施,坚持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同频共振,扎实推动“百千万工程”见成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