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去年因时任董事长被立案审查调查而备受关注的白云山,在新任董事长履职5个多月后,交出了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而在今年3月,白云山才发布了2024年年报,-30%的净利润“雪崩”赫然在目。营利双降的颓势看似短期内难以扭转。
2025年一季度营利双降,2024年业绩创近七年来新低
日前,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广州白云山营业收入为224.7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29.46亿元下降2.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21亿元,上年同期为19.58亿元,同比下降6.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6.7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8.34亿元减少8.67%。综合来看,广州白云山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在经营、盈利及现金流等方面面临挑战。白云山似乎未从2024年的颓势中走出来。
2024年年报显示,白云山营利双降,营收约749.93亿元,同比下降0.69%;净利润约28.35亿元,同比下降30.09%,业绩创近七年以来新低。往前几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白云山营收649.52亿元,净利润31.89亿元;2020年,营收616.74亿元,净利润29.15亿元;2021年,营收690.14亿元,净利润37.20亿元;2022年度,营收707.88亿元,净利润39.67亿元;2023年,营收755.15亿元,净利润40.56亿元。
去年的反腐风波,被认为是影响白云山2024年业绩的大事件。2024年7月,白云山发布公告称,时任白云山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李楚源以个人原因主动辞去全部职务,包括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委员会主任等核心职位。之后,董事张春波、副总经理黄海文相继辞职。李楚源辞职公告后仅间隔43天,广东省纪委监委官网在8月30日发布通报,确认李楚源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三个月后,2024年11月底,广州市国资委党委任命广州公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小军接任广药集团董事长,完成白云山控股股东层面的管理层更迭。
金戈、王老吉凉茶两大核心产品竞争力衰退拉低业绩
当前,白云山的业务包括大南药(医药制造)、大健康、医药流通、大医疗等四大板块,其中化药板块的的金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和大健康板块的王老吉凉茶是两大业绩支撑点。但从2024年年报可见,两大核心单品竞争力衰退,库存积压严重。
作为白云山毛利率最高的“明星产品”,金戈2024年营收同比暴跌19.81%,库存量激增49.78%,其市场份额被齐鲁制药、常山药业等20余家仿制药企瓜分,价格战导致毛利率下滑0.44%。
另一“明星产品”王老吉凉茶营收同比下降12.7%,毛利率下降1.29个百分点。传统凉茶市场受无糖茶、咖啡等新兴品类冲击,而白云山推出的“刺柠吉”“荔小吉”等新品市场反响冷淡,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金戈和王老吉是白云山毛利率最高的两大单品(金戈毛利率超90%,王老吉约43%),但2024年两者营收同步下滑,直接拖累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0.09%。
到了2025年一季度,白云山大南药板块(含金戈)依然是营收同比下降,大健康板块(含王老吉)继续受凉茶市场萎缩及新品拓展乏力影响。
中成药、化药集采后“量升利减”
除了两大核心单品竞争力衰退,集采也击穿了白云山中成药、化药的利润“护城河”。2024年7月,第七批全国中成药集采落地。国家医疗保障局《第七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成药专项)拟中选结果公告》显示,白云山旗下消渴丸、板蓝根颗粒、复方丹参片等6款产品中标。中标产品平均价格降幅为23%,高于同期行业平均降幅19%。2024年白云山中期财报披露,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8.7%,直接拖累中药板块毛利率从47.8%降至45.7%,减少毛利约4.3亿元。而且,这些品种占公司中药营收的35%,但均为上市超20年的老药,缺乏专利保护,议价能力薄弱。
除了中成药,化药也因集采利润下跌。2024年11月,奥美拉唑钠、头孢呋辛酯等化学药大品种纳入第九批国采,白云山相关产品线中标后降价54%,导致化学药板块全年收入同比仅微增0.8%,而销售成本反增3.1%,出现“量升利减”的倒挂现象。
尽管公司宣称采取扩大药材种植基地等措施提前布局集采,但白云山2024年年报披露: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82天增至97天,原料囤积导致资金占用成本增加1.2亿元;低效产能出清不力,全年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同比激增220%至3.8亿元(含2家化学药厂关停损失)。
结构失衡被认为是白云山业绩不佳根源
业界认为,白云山业绩下滑的背后,是财务、产品、业务、管理结构的失衡。
白云山长期依赖“销售驱动”模式,2019-2023年累计销售费用达289亿元,2023年销售费用率高达8.1%,其中广告宣传费超10亿元/年,日均营销支出超300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研发费用仅7.64亿元,研发费用率仅为1.02%,远低于中药行业平均3.5%的水平。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7.4倍,导致创新动能不足,产品迭代滞后。
金戈、王老吉核心单品竞争力衰退,库存积压严重,拖累公司净利润。
大健康与大南药业务板块同步萎缩。其中,以王老吉为核心的大健康板块营收下降12.7%;大南药板块中中成药营收降3.26%、化学药营收降20.10%,整体降幅达10.4%。而大健康与大南药板块合计占公司总营收的60%以上,营收下降直接拖累整体业绩。
高管动荡与合规风险显现白云山管理结构失衡。核心管理层频繁更迭、子公司广药四川因销售环节商业贿赂被通报,导致战略执行断层与内部治理混乱、冲击企业信誉。
财务、产品、业务、管理结构长期失衡已引发资本市场价值重估。截至2025年3月,白云山市值仅410亿元,较2018年高点缩水超60%。
正值战略转型阵痛期,白云山业绩回暖尚需时日
相比于当年李楚源主导的“中药+凉茶+商业”三驾马车模式,李小军上任后,转向“数字化转型+国际化”,目标是通过现代化治理与创新突破。
在科研创新方面,新管理层除了明确要求白云山增加研发费用占比,重点布局生物药、创新中药及高端仿制药领域,还提出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新药。但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业绩改善需要时间。白云山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7.64亿元,不足销售费用(56.20亿元)的1/7。多个新药项目尚处早期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利润转化。
在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方面,如今也尚未看到成果。虽然新任管理层意识到要“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医药主业”等,但改革尚处调研阶段。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白云山的改革面临“三重时间差”:清理历史问题需要时间(如资产减值、合规整顿)、新战略落地需要周期(如AI研发、国际化)、市场信心修复需要业绩验证。白云山仍处于“刮骨疗毒”深水区,业绩回暖尚需时日,这是历史问题积累的结果,也是战略转型必经的阵痛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