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每年的5月17日为世界神经纤维瘤病(NF)关爱日。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幼年起病,新生儿发病率约1/3000。NF1临床表现为皮肤多发牛奶咖啡斑、雀斑、虹膜错构瘤、骨骼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甚至有恶变的风险。经过社会多方不懈努力,神经纤维瘤病已被纳入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但知晓率仍低,公众对NF1的诊疗更是知之甚少。
女儿身上多处牛奶咖啡斑,妈妈身上都是小瘤子
8岁的女孩晓勤(化名)因为全身多处有牛奶咖啡斑就被妈妈带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张军副主任医师处就诊。孩子的牛奶咖啡斑集中在躯干,前胸、肚皮、大腿、臀部都有。张军还留意到孩子妈妈的异常表现:大夏天却帽子、围脖、袖套一个不落,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医生询问下,孩子妈妈才摘下帽子、袖套,脖子、手臂上都是密密麻麻如红豆、黄豆大小不等的瘤子,高度怀疑为神经纤维瘤病。由于神经纤维瘤病通常有阳性家族史,结合基因筛查后,孩子被确诊患了1型神经纤维瘤病。
最初,孩子仅有牛奶咖啡斑,后期随访中又出现了脊柱侧弯并急剧加重,甚至弯达40度,呈现S形。让张军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经过磁共振的平扫加增强后证实,孩子胸腔处长了丛状神经纤维瘤,这是一个尤为棘手的并发症,它压迫了脊柱,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并且随着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增大,脊柱侧弯会进一步加重。
NF1多幼年起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
张军指出,NF1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母一方有NF1,生下的孩子有50%的几率得病;一旦患病,会一代代往下传,每一个子代得病的概率都是50%。NF1通过临床症状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且经过基因检测基本可以确诊,遇到高度怀疑但基因检测为阴性的,可通过病理活检金标准诊断。
NF1患者多幼年起病,累及神经、肌肉、骨骼、内脏、皮肤等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为皮肤多发牛奶咖啡斑、雀斑、虹膜错构瘤、骨骼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甚至有恶变的风险。
丛状神经纤维瘤(PN)是NF1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30%~50%的NF1患者会出现丛状神经纤维瘤(PN),其中大多数患者在出生时即发病。NF1-PN患者瘤体增长不可控,每年患儿肿瘤体积增长15.9%,其中年幼患儿的进展速度更快,3-5岁患儿增长35.1%,8%-13%的患者会发生恶变,恶变后五年总生存率不超过50%。NF1-PN逐渐加重会引起疼痛、毁容、畸形、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正是由于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且知晓率低,存在较为严重的误诊、漏诊情况。据统计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5年。张军提醒,如果身上有很多牛奶咖啡斑,建议就医评估牛奶咖啡斑是不是具有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特点,如果还有阳性家族史,可高度怀疑为NF1。如果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如视力下降,脑内长瘤导致头痛、呕吐,丛状神经纤维瘤压迫甚至侵蚀脊柱导致脊柱侧弯等,则指向性更明显,更需要及早就医。
皮肤表现未必要干预,NF1-PN则应治疗
NF1如果只有牛奶咖啡斑的皮肤表现,可能不需要治疗或做皮肤科激光治疗,NF1的皮肤神经纤维瘤是良性的,对人体没有太多健康的危害,但会一直长且长得很多,对外观、心理有一定影响,要否手术取决于个人。但NF1-PN会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进行治疗,首选是手术切除。而NF1-PN血供神经丰富,手术难度大,还有可能导致神经受损。长期控制、改善症状、缩小瘤体是NF1-PN的治疗目标,然而过去NF1-PN的治疗选择十分有限,仅限于手术。如今,针对3岁及3岁以上伴有症状、无法手术的丛状神经纤维瘤的NF1患儿,已有创新靶向药可控制疾病进展,且已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张军称,NF1诊疗路径明确,但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患者往往需经过新生儿科、眼科、影像科、神经科、皮肤科,肿瘤科、小儿外科、脊柱外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遇到较为疑难的NF1-PN病人,一般先通过MDT(多学科)讨论,判断病情和手术难度,如果不可手术,可用药控制,阻断病情进展,达到可手术的程度,再行NF1-PN切除手术。“NF1-PN压迫导致的侧弯,会随着瘤体长大而加重,影响心肺功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此后在治疗与随访中,多学科也应积极参与,共同围绕着疾病所累及的组织器官进行整体性地评估、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及管理。
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立罕见病诊疗中心与协作网,建立和完善多学科会诊机制。作为国家首批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广东省成员单位和华南地区罕见病诊疗核心单位,中山一院不仅设有罕见病中心,整合了神经内科、小儿外科、脊柱外科、遗传学、影像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还参与制定多项罕见病诊疗规范,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转诊协作机制。在NF1领域,院内搭建多学科团队合作对复杂病例开展多学科会诊,支持提高区域内诊疗能力,助力中国经验与国际标准接轨。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