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16日上午,侨众齐心·绿美同行——绿美基金捐赠仪式暨唐鱼重归白云山活动在白云山梅花谷举办。白云山是唐鱼的模式产地,本次活动同步在白云山野外放归2000尾唐鱼。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委统战部指导,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州市林业生物防治检疫和渔业保护区管理中心联合承办。
白云山唐鱼的消失与重现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Lin, 1932),属于鲤形目鲤科唐鱼属,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和越南东北部。唐鱼最早由谭姓人士发现于广州市白云山的溪流,中国学者林书颜依据广州白云山的标本定名(Tanichthys albonubes,Lin, 1932),其拉丁学名中“albonubes”意为“白云”,源自其原生地白云山。又因其体侧有一条金色纵带,故得名“白云金丝”。1935年唐鱼作为观赏鱼被带入美国,因来自中国,又因其属名种“Tan”的发音,故名“唐鱼”。
唐鱼对生境变化极为敏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常分布于水体清澈、水流平缓的山涧溪流,对水质、温度、光照及底质(如砂石)要求极高。由于唐鱼生境的变化,曾经分布广泛的唐鱼,一度难觅踪迹。1988年,在野外难觅踪迹的唐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野外绝迹。2003年,广州从化区良口镇山溪中意外发现唐鱼野生种群。为对唐鱼进行抢救性保护,2007年,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以唐鱼作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广州从化唐鱼市级自然保护区,现已形成8万余尾稳定种群。此次放归的唐鱼皆为本地种群的人工繁育后代。
白云山管理局李宏强处长告诉记者,白云山对梅花谷的溪谷进行了生境修复。充分利用原生态的溪涧,减少人工干预,营造浮游生物生长条件,创造唐鱼繁殖和躲避场所。如今,梅花谷唐鱼保育栖息地,溪水平缓、水质清澈、水草丰美,放归的唐鱼可以快速适应它们原本的家园,并在此繁衍生息。
本次活动选择唐鱼的模式产地——白云山作为放归地点,正是基于该区域优良的水生态环境品质,并在前期已设立唐鱼保育栖息地,确保2000尾“白云金丝”实现可持续种群重建。
唐鱼回归白云山,是对白云山生态建设成果的极大肯定。“唐鱼是白云山生态修复的‘晴雨表’。”华南师范大学赵俊教授指出,“其栖息地恢复将带动两栖类、鸟类等40余种生物重返山林,实现‘保护一个物种,修复一片生态’的目标。”
侨胞捐赠的爱心与牵挂
侨胞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着“绿美广州”建设事业,专门向市慈善总会捐赠了40万元,用于白云山唐鱼保护和同心林种植。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目前,全市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1429.15平方千米,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地75处。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维管植物3516种。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汪张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