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5月15日下午,“侨爱祖国,祖国爱侨”广州华侨新村奠基70周年暨第十二届广州市侨文化活动日在穗成功举办。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侨办、广东省侨联、广州市委领导,广州市、区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港澳侨界代表、华侨新村居民、侨校师生等约300人参加。来自香港的爱国歌手、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杰出校友张明敏先生专程来到广州,与侨外师生、侨界代表同唱《我的中国心》,一场穿越历史、跨越国界的“侨与国”动人故事即刻拉开序幕。
跨时空上堂“侨史课”
本届侨文化活动日创新采用沉浸式侨史情景公开课形式,以“往昔・侨爱筑家园”“今朝・祖国护侨情”“明日・侨心向未来”三幕叙事串联,通过访谈、视频及表演等多样形式生动呈现“侨爱祖国,祖国爱侨”的双向奔赴。记者了解到,1955年5月15日,新中国首个归侨社区——华侨新村破土奠基,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侨胞回国在此安居乐业,“新中国华侨第一村”诞生。
作为新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吸引侨资最多的华侨住宅区——广州华侨新村于1958年12月-基本建成并陆续扩充,1965年华侨新村全面落成,村内共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套,每栋可住12至18户。 印尼爱国归侨王源兴是新中国“三资”企业先驱者,当年,王源兴带头捐资、组织筹建广州华侨新村、广州华侨小学(今“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从外公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热情参与发展建设,再到我的父母几十年来以侨为桥、努力为家乡、为广州作出积极努力,我深切感受‘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华侨精神流淌在我们新一代侨的血脉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陈昆真情分享华侨精神的代代传承;“‘无国便无家,无家便无我’是爷爷对我的家训,也是我一直以来坚定的价值观。今天,来到广州华侨新村,一起重温这段华侨历史,更让我深刻理解祖父辈的家国情怀、赤子情深。”祖籍番禺的爱国澳门实业家何贤曾捐资兴建华侨小学“澄溪图书馆”,其孙何敬康现任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现场深情回顾了何贤先生爱国爱乡点滴化作春风细雨,对其影响颇深。
海内外共画“同心圆”
“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当印尼归侨革命家、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副主任方君壮的儿子方大任,美国归侨革命家、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副主任谢创的儿子谢军威,华侨新村建筑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佘畯南的弟子詹云波与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代表一起朗诵归侨散文家秦牧在华侨新村创作的散文《花城》,现场的海内外侨胞如同久居在华侨新村,深刻感受到华侨新村与侨都广州的美丽、魅力。
课堂上,张明敏作为侨外的杰出校友,在广州华侨新村奠基70周年时回到母校、重返课堂,以自身经历生动讲述家国情怀的理解体悟。“我5岁就从香港来到广州,每天早上晨练晨读的童年回忆,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张明敏现场深情分享母校的难忘回忆,由衷感叹道:“每年4、5月,凤凰花在树荫间盛放,朗朗书声让华侨新村处处都充满了生机希望。”
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曾长期居住在华侨新村,现其旧居已成为侨都广州的侨界打卡地标之一。红线女的孙子马俊也来到课堂,与大家共同回顾他的奶奶在他即将远赴海外求学创业时,以“扣留”护照叮嘱其“留在家乡、报效祖国”,启迪家国深情与文化守护的童年故事。
传承共筑“中国梦”
“华侨新村70年初心未改,这里始终是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更是‘祖国爱侨、侨爱祖国’的生动见证。”大屏幕上突然显现何香凝先生的AI影像,仿佛穿越时空亲临现场:“请把这颗乐园的种子埋在心里,无论身在何方,都记得——此心安处,是家乡、是中国!”聆听何香凝先生的关怀寄语,海内外侨界代表无不深受感动。
据介绍,2024年,广州华侨新村经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联合认定为“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广州华侨新村是广州市唯一一处‘共和国印记’见证物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作为新中国侨务政策的鲜活注脚、中外多元文化共生的精神图谱、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样本,是广东广州、乃至中国华侨历史的生动见证。”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专程从北京来到广州,全程参与纪念活动并现场宣布华侨新村实物资料专项征集活动在全球正式启动。归侨侨眷代表将珍藏已久的华侨新村“见证物”亲手交到宁馆长手中,致赠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广州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卞勇表示,侨联组织是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娘家,“侨爱祖国、祖国爱侨”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从未改变。接下来,广州市侨联将最大限度把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创新打好新时代“侨”牌,大力弘扬华侨精神,为广州侨联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作出积极努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潘芝珍 通讯员穗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