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双新”改革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探索语文课堂的深度转型,是当前语文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5月8日下午,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黄埔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广州市第五中学、广州开元学校协办的“人文立心,智领未来——人工智能赋能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海珠区线下分会场在广州市第五中学校举办。
AI走进语文课堂 教师共研智慧课堂生态
本次教研活动是广州市“1+3”市区校联动教研机制的重要实践,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形式进行跨区联合教研。线上活动依托教研网直播,观摩人次近8000人。
AI如何融合课堂教学?在海珠分会场上,老师们通过直播观摩了来自广州市开元学校教师周祖琳带来的课例《种树郭橐驼传》。周老师结合人工智能工具,通过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哲理内涵,展现技术赋能下的文言文教学新样态。
广州市第五中学教师陈正仪执教《石钟山记》。她借助豆包、DeepSeek等当前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助手,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以“解构文本—建构质疑—迁移关联”为脉,从学生的学习问题出发,以问题链推动学生思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联当下,深刻把握求实质疑的精神内涵,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两节课例就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聚焦批判性思维作了思考与探索。课例展示结束后,进入课后分享及评课环节。借助直播间平台,市区三地的专家及老师对两节课例作了深入点评。
技术赋能教育,让课堂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AI工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也能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人机对话、互动追问实现动态生成,更能在备课与教研中给教师提供灵感、优化表达。”就《石钟山记》一课而言,陈正仪老师从执教者的角度,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与实践反思做了分享交流,认为人工智能在课堂运用的空间十分广阔。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孙丽红老师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学科核心素养“人文精神与AI技术共生”的创新尝试,对本节课作出点评,也给出了优化建议,为与会老师们打开了更广阔的教研视野。
技术赋能发展 共建“智慧校园”
据介绍,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广州市第五中学始终将技术创新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依托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应用实验校、广州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实验校等优势,搭建起专家引领、教师共研、课堂实践的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主题研修、智慧课堂观摩教研等活动,让教师们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战中掌握智能备课、精准教学等数字化能力,学生们也在智能学习场景中感受科技魅力、生成科技素养。如今,广州五中已逐渐形成“智慧平台支撑—AI课堂创新—智能生态共建”的良性发展模式,通过校本资源库建设、教师工作坊研修、校际协作体联动等方式,让智慧教育的种子在真实的课堂与教研中生根发芽。
五中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中各学科教研组立足教学实际,打造了系列特色鲜明的智慧教育案例,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日常教学更生动高效,更培育出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从省市区级公开课展示到教学成果评选,从穗港澳访学到省市信息化交流活动,广州五中教师的身影活跃在多个舞台,持续输出具有借鉴价值的智慧教育方案。”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 通讯员 叶丽丽
图片: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