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20日下午,2025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项目——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暨新质生产力“无人驾驶”专场活动在广州外国语学校顺利举办。
本期以“智驭未来”为主题,活动邀请小马智行智能交通高级经理闫天朋作为演讲嘉宾,中科智城国际合作总裁朱奕璇女士担任主持,现场吸引了500余名师生沉浸式参与。同时,线上通过多平台全网直播,线上累计总播放量超9.5万人次。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州外国语学校支持。
未来已来,自动驾驶如何重塑未来交通?
1925 年,全球首辆无线电控制的自动驾驶汽车“American Wonder”惊艳亮相,开启了人类对智能出行的百年探索。从实验室里的机械雏形,到算法及数据驱动的智能系统,历经百年技术迭代与创新突破。2025 年,自动驾驶终于迎来大规模商业化元年,这标志着这场跨越世纪的科技革命正式驶入规模化落地的快车道。
那么,中国自动驾驶发展情况如何呢?小马智行智能交通高级经理闫天朋在演讲中提到,中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正驶入“快车道”。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都开始了自动驾驶的无人化及商业化试点,逐步从外围区域走向中心城区,覆盖更多的人口和区域,让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智能、高效。
同时,他提到,与人类驾驶一样,自动驾驶车辆同样也需要经历严苛的“持证上岗”流程。从企业自己的仿真验证到封闭道路安全测试,从有安全员到没有安全员,从道路测试到载人运行,再到商业化,每一步都需经过层层技术验证与安全评估。这一系列严苛标准,构建起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安全屏障,以此确保自动驾驶技术在真正服务公众,这严苛程度已远超人类驾驶员的驾照考试标准。
自动驾驶已广泛应用于多元场景
在演讲中,闫天朋为消除公众认知误区,着重厘清了“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的技术边界。当前市面上大家能买到的汽车都是搭载辅助驾驶系统,只是一个协作者的身份,辅助人类完成驾驶,在驾驶过程中需要人类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其核心决策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而无人驾驶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它具备自主感知、独立决策、实时与外界交互等能力,完成全流程自动驾驶任务。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人类驾驶讲究“目的明确、眼观六路、手脚并用”,自动驾驶同样也遵循这样的逻辑:通过定位明确位置,依靠感知捕捉环境,凭借预测判断动向,根据规划制定路径,最终由控制精准执行。以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为例,其搭载9颗激光雷达、14 颗摄像头等六类共34个量产传感器,构建起 360 度无死角感知网络,确保全场景安全行驶。
闫天朋介绍,自动驾驶已广泛应用于乘用车、港口物流、末端配送、公交车等多元场景中。目前,小马智行全自动驾驶服务已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达4500万公里,其中无人自动驾驶里程突破 600万公里,实现7*24小时全天候运营。他形象地举例:普通人年均通勤约2-3万公里,4500万公里的里程,相当于一个人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不间断驾驶至今的总里程,充分直观展现了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成熟性以及规模性。
除乘用车外,自动驾驶卡车已深度融入专线、干线物流场景。闫天朋通过视频展示小马智卡编队运输情况:头车配备安全员但司机不需要驾驶,后方车辆全程无人值守,车队依靠通信协同作业。当编队遇车辆加塞时,小马智卡会自动拉大间距,待干扰消除后迅速恢复编队,展现了小马智卡智能协作的高效与安全。
谈及自动驾驶的价值与意义,闫天朋指出:当前超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导致,而自动驾驶凭借360度无盲区感知、毫秒级响应及严格遵规等技术优势,安全性较人类驾驶提升10倍以上。此外,以小马智行Robotaxi为例,通过多重安全冗余、车规级零部件、上千万公里的里程验证,满足应对城区、高速、环路路段,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以及“鬼探头”等的全场景无人驾驶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要求。
“当然,自动驾驶的终极价值绝非替代人或取代人,我觉得我们所做的最终价值,一定是而且必须是‘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用技术改变人类生活,让出行更安全、更美好。” 闫天朋重点补充道。
掀起一场未来交通的头脑风暴
在对话问答环节,主持人朱奕璇与闫天朋聚焦“全场景无人驾驶的实现路径与未来想象”展开深度探讨,双方围绕“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无人驾驶还有多远?”“未来我们对自动驾驶还有哪些期待?”等核心问题,结合技术演进、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生态构建等维度进行了深度交流。
现场同学们也纷纷化身未来交通探索官,围绕无人驾驶的伦理挑战、极端天气应对方案等问题进行踊跃提问,现场掀起一场未来交通的头脑风暴。
本次活动是中科智城承接 2025 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新质生产力系列的第3场。后续,中科智城还将计划发挥自身资源及技术优势,持续推出更多、更精彩的科普活动。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张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