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广州市花都区驻清远市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帮扶工作队的推动下,福堂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养殖技术完美融合,自主研发广地龙高密度立体养殖套种技术,不仅破解了广地龙中药材市场供需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农业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不起眼的小蚯蚓,正成为福堂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蚯蚓不仅是改良土壤、提升肥力的“生态工程师”,而且其干燥体广地龙位列“十大广药”之一,是中医宝库中清热定惊、通络平喘的良药。随着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广地龙年需求量逐年上涨,价格7年暴涨67%。
面对野生资源枯竭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助力福水泉农业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立体养殖技术。该技术通过智能化大棚实现环境精准调控,使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传统模式的3倍,同时在地面套种黄栀子、麦冬、番茄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开创了“空中结果、地下生金”的立体农业新模式。
在福堂镇太平村2600平方米的智能孵化基地里,联网系统24小时监测温湿度,自动喷淋、通风设备维持最佳生长环境。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广地龙以畜禽粪便、水稻秸秆等为食,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产出优质有机肥。目前,位于福堂镇新联村120亩的户外套种养殖项目已形成“黄栀子遮阴-广地龙松土-有机肥返田”的生态循环链。
“现在在家养广地龙比外出打工还挣钱!”参与项目养殖的李大爷欣喜地说。通过“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回收”模式,项目已带动20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二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将创造50个就业岗位,年助农增收超100万元。当地养殖场的畜禽粪污也变废为宝,形成“畜牧-广地龙-种植”的绿色产业链。
依托广地龙产业,福堂镇正谋划更宏伟的蓝图:投资建设深加工车间,开发广地龙深加工等高端产品;打造广地龙主题研学基地,开发“科技小院+农耕体验+药材科普+非遗研学”旅游线路,让广地龙“钻”出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广地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空间立体利用的农业技术革新,“废弃物-资源-产品”的生态闭环构建和“科技企业+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了技术创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三方共赢”,为资源禀赋有限的山区县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山区县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该模式已在粤北多个乡镇推广复制,带动形成符合地域发展的生态种养产业集群。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钟晶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