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24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镜堂在获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敬业奉献类)称号后,从北京乘坐飞机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接受了来自广州的鲜花与掌声,并第一时间向记者分享了获得荣誉的感受。他表示感谢国家的培养,感谢时代给予的机遇,感谢学校的栽培,也感谢奋斗的自己。“今天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时代给我的机会,我是和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何镜堂说。
谈及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何镜堂首先感谢国家的培养,是时代给予了他发展的机遇。同时,他也向记者强调了个人奋斗的重要性,“我的起步晚,45岁时赶上了发展的好机会”“没有奋斗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今天的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事实上,何镜堂的勤奋是出了名的。1964年,他在北京准备论文的时候借到一本参考价值很高的外文书。由于借阅期限只有3天,何镜堂硬是在一个小招待所里,不分昼夜地把这本16万字的书抄了一遍。1983年重返高校,此时的何镜堂已经45岁。他深知自己起步晚,拼了命地要把丢失的时间弥补回来。1986年当上研究生导师、1992年晋升教授、1994年获评全国设计大师、1999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耄耋之年,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一线。当记者问及他一路走来的最大动力是什么,何镜堂回答说,他热爱建筑专业,这既是一种爱好,用建筑记录时代也是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作为建筑师,最终要创作出又好用又好看的建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什么是好的建筑作品?何镜堂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第一线,热爱思考、勇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注重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融合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作为新岭南派传人,何镜堂始终秉承经世致用、创新求变的岭南精神传统。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他的建筑作品始终紧扣广东发展和时代精神,带领团队在南粤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岭南建筑力量。
现场,何镜堂向到场迎接的嘉宾与记者朋友们赠送了一本团队建筑作品选,这本选集浓缩地讲述了他从1938年出生至今的建筑人生,展示了他与他的团队参与设计的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南越王博物馆、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这些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可能我人不在了,但是这些建筑会永远留在这个地方。”何镜堂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