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月30日,由中铁城建集团承建的坦尾更新改造项目实现首栋封顶,标志着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取得重大进展,为后续工程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建成后将为3000多村民提供新家
作为广州市重点民生工程和南沙区首批获批的旧改项目之一,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致力于打造“广州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项目涵盖9栋高层住宅、商业中心、商业裙楼、幼儿园等,总建筑面积约27.83万㎡。
中铁城建以“绣花”功夫精耕细作,打造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样板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为坦尾村3000多村民提供新家,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客厅空间大,主卧带飘窗,比我想象的还要敞亮!”村民李叔手持激光测距仪,在样板间里来回丈量,眼角满是笑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上演:村民们戴着安全帽,或蹲下身敲敲地砖听声响,或踮脚摸摸吊顶接缝处,用最朴实的方式检验未来新家的品质。
为让村民提前体验未来生活场景,保障住房的品质,在施工过程中,中铁城建集团持续开展样板房开放日活动,样板间不仅让村民对“美好新居”的期待越发清晰,还通过工序三维模拟交底、施工过程质量细节管控措施等,让村民“零距离”感受建造全过程,确保新家品质“看得见、摸得着”。
智慧赋能,安全建造好房子
项目积极推动“科技兴安”,创新应用“智能安全积分超市”系统。作业人员完成入场教育后即被录入项目部安全行为之星系统,可通过手机端“隐患随手拍”、参与安全教育、消除隐患等安全行为获取积分,并在智能超市兑换物品,有效激发了主动安全意识,落实了双向安全管理。
同时,还全面推广“157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全流程云平台管控;引入AI智能监控系统,结合“智能安全帽+鹰眼摄像头”,可实时精准捕捉未系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等隐患,预警准确率达98%。
坚持“样板先行”,强化过程质量管控。严格执行质检员每日巡检、项目经理每周带队检查、举牌验收等制度,严控材料源头与施工过程质量。积极开展QC攻关活动,其成果及质量信得过班组成果均获评省级一类成果。《深厚淤泥带承压水地质就地固化坑底管桩施工工法》关键技术成果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引进推广智能、高效的建筑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实现墙面工程的高效精准作业,能自主规划最优喷涂路径,实现涂料厚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较人工喷涂效率提升4倍以上,涂料利用率提高25%。测量机器人1秒内即可完成墙体平整度、垂直度、阴阳角等核心指标的测量,测量效率是人工的10倍多,综合成本较传统施工节省约50%。
环保先行,践行绿色发展
“项目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根据绿色建造策划,针对建筑垃圾、噪声控制、水污染控制、抑尘措施、有毒有害废弃物等方面制定了环境保护指标,并严格按标准执行管理。”中铁城建集团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经理方铭介绍。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在工地主入口的洗车槽处,精心设置三级沉淀池,通过对清洗车辆产生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严格控制施工扬尘,现场设置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围挡喷淋、雾炮机定时开启,同时将围挡喷淋和扬尘监测设备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大力推广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从源头上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循环利用周边河水等非自来水进行围挡喷淋、道路清洗及混凝土养护,实现节能创效。
在办公生活区,项目部应用光伏节能板,相比使用传统电源可节约成本30%;100%配置LED节能灯具并使用空气能热水器,极大减少了电力消耗;公共区域则设置定时开关,精准匹配办公时间,避免了非工作时段的电力浪费。
创新驱动,智造品质新居
项目创新引入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空中造楼工厂”,显著提升了绿色建造水平、施工效率、工程质量和本质安全。
相较于传统爬架,“空中造楼工厂”主要构件采用标准化装配式型钢件,周转率高达95%以上,大幅降低成本。其模板悬挂系统优化了外墙外模板施工工艺,全部采用大模整体提升,使得外墙实测实量合格率大幅提升。
据中铁城建集团二公司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经理潘笑豪介绍,“空中造楼工厂”为高空作业人员提供了工厂化环境和全天候作业条件,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其降温隔热遮阳棚与喷雾系统结合,夏季可使作业面温度降低10℃以上;全封闭式挂架及顶棚可降低施工噪音约20分贝,有效保护环境及人体健康,同时也为周边居民营造了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项目还应用了剪力墙模板免开孔和地下室侧墙竖向钢筋一次性设置到顶等创新工艺,有效节约人工与材料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相关科技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4项。
下一步,项目建设团队将以此次封顶为新起点,以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推进剩余工程建设,用实际行动兑现“美好新居”的承诺,助力村民早日实现回迁。目前,该项目所有楼栋均已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预计7月下旬可实现全面封顶。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徐泽东 白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