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石路重新铺就,斑驳外墙修复焕新,社区活动空间扩容升级,文创咖啡店陆续进驻,老城区呈现勃勃生机……“十四五”期间,广州市荔湾区聚焦城市环境提升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与老旧小区改造。随着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昔日痛点难点被逐一破解,老街巷实现华丽转身,宜居宜游的新场景不断涌现,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悄然绽放。
陈家祠片区:
广场复绿,打造居民游客“后花园”
“在陈家祠周边住了十几年,现在一打开家门就是大片广场绿地,跟住进花园一样!街巷也变整洁干净了,居住体验好了太多。”陈家祠龙源西居民罗叔说。近日,荔湾区陈家祠片区环境整治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周边环境实现了全面提升。
陈家祠堂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数。然而,周边区域面临诸多挑战:环境杂乱、建筑外墙破败、基础设施老化、市政设施不完善等。借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在广州举办的契机,荔湾区启动对陈家祠周边环境系统性改造,推动周边环境和古迹协同焕新。
荔湾区住建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涵盖陈家祠北片老旧小区微改造,以及陈家祠片区景观及基础设施整治。改造内容包括“改善公共空间”“恢复街巷肌理”“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等方面。
从陈家祠西广场沿着龙源新一巷走进社区,街巷空间明亮整洁,改造后的建筑外墙以浅灰色为主,与陈家祠景区风貌更加贴合,脚下道路由麻石铺成,平整而不失古朴。“以前是电线、网线到处飞,从街头拉到巷尾,‘蜘蛛网’一样看起来很烦心,道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还有积水。”居民林姨告诉记者。据介绍,曾经困扰居民心头的“烦心线”在此次改造被清理干净,“三线下地”让街巷焕然一新。此外,约10处阻碍交通的电力设施与环卫驿站、公共卫生间整合到一起,为社区腾挪出用于休闲的公共空间。
陈家祠周边共有东、南、西三大广场。东广场属于地铁站上盖,原本内部较为封闭,杂草丛生,也给小区居民出行、生活、娱乐等带来诸多不便。东广场经过复绿打造成街坊的“后花园”。如今,东广场树木婆娑、绿草茵茵,成为街坊遛娃、露营的好去处。东广场在设计上还融入陈家祠青灰色、灰塑元素和“三雕一彩一绣一窑”的非遗符号,保障了观赏古祠堂天际线的通透视野。原本北片老旧小区与东广场有围墙阻隔,此次改造拆除围墙,让小区与广场自然衔接,也让街坊直呼:“视野开阔了,出行更方便了!”
西广场经过改造,移除了杂乱的灌木丛,铺设开阔向阳的大草坪,并铺设慢行步行道和环形跑道,为周边街坊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跑步之地。而南广场则侧重于优化陈家祠片区的外部交通服务能力与景观环境,扩大临时落客区空间,提升了该片区的基础设施功能。
据介绍,接下来项目将继续推进,完成包括陈家祠东下沉广场环境景观整治、唐铭广场及五行科技创意园沿线界面整治、荔湾路-中山七路-康王北路沿线界面及市政公共空间整治、中山七路人行过街天桥改造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陈家祠片区重要道路沿线的景观风貌,持续提升基础公共设施服务能力。
耀华大街:
风貌保护,展示岭南建筑“活化石”
青色砖墙仿佛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阳光漫过窗台,将繁花的碎影轻洒在石板街上,静谧的老街巷,藏着西关的诗意。
耀华大街是广州市保存完好、整齐并具一定规模的西关传统民居街区。这条全长110米的街巷,保留有多间西关民居,现存最早的住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余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两开间、单间、青云巷、金字瓦面结构,还有更多的是西关式的小洋房。
2022年,荔湾区启动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工作,实施范围西至宝华路,北至何家祠道-田料古道,东至康王中路,南至长寿西路,总面积共11.95公顷,包含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和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荔湾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从民生提质、历史保护、功能活化三部分进行系统性改造,以居住服务功能为主导,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近日,记者走访见到,110米长的耀华大街已完成改造。通过清除乱搭乱建,打开街区建筑天际线、重现了街巷肌理线条。经过“三线”下地,不能下地的管线进行规整后,管线、电箱以“隐身”的方式藏了起来,使街巷空间明亮通透。改造秉持对建筑遗产“修旧如旧”“一栋一策”的原则进行修缮,加强岭南风貌屋顶设计,恢复建筑历史风貌特色。
记者走访时,偶遇正在耀华大街参观的外国友人Harry Mendoza和他的太太陈女士。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西关人,小时候经常到耀华大街玩。如今再次回到这里,惊叹变化非常之大。“太靓了!这条街很有历史价值,也有我的很多童年记忆。”陈女士说,Harry Mendoza非常喜欢中国历史文化,因此特意带他来耀华大街走走,下一站还将到陈家祠参观。
当天,Harry Mendoza走进耀华大街13、13-1民居,询问这栋建筑有多少年历史。这栋广州市历史建筑在耀华大街改造后,入驻一家古风摄影机构和一家饮品店。饮品店店长吴女士说,近期有不少外国游客来这里打卡,她在建筑自带的小院子摆上几张凳子,游客坐在树下喝咖啡,感受老街巷的慢时光。
如今的耀华大街,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底蕴,又优化了人居环境,成为承载本土记忆、吸引八方来客的历史文化打卡地。据介绍,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已取得一定改造成效,完成宝华路大笪地广场、何家祠道木棉广场等13个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完成148栋一般建筑修缮整治、52栋第五立面整治、50处公共楼道改造,并对25栋保护类建筑实施精细化修缮。
展望“十五五”,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内,荔湾14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将接近尾声,耀华片区将与其他街区串联成片,形成各有特色的岭南文化核心区域,耀华片区将进一步实现‘宜居’与‘文化底蕴’的融合,成为代表老广州风貌的标志性区域。”
亮点
创新工作机制 畅通民情民意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及老旧小区的改造中,荔湾区构建“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社会协同”工作格局,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陈家祠北片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过程,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实践。项目启动前,区住建和园林局带领项目团队深入社区开展调研评估,收集到街坊60项改造需求。梳理后发现,清疏管网、建筑外立面整饰、安装照明等基础类需求占比最高。“我们重点攻坚这些诉求,把资金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相关负责人说。
为保障方案科学可行,设计阶段先后召开三次共同缔造委员会讨论,还历经十余次专家评审、部门协调。多方意见充分融合,既实现了环境品质的提升,又精准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难题,赢得了居民广泛支持。
数说
荔湾区拥有14片历史文化街区。沙面历史文化街区已于2020年7月完成改造提升。
“十四五”期间,荔湾区扎实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2023年完成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目前正在重点推进耀华大街、多宝路、宝源路、恩宁路、光复中、上下九-第十甫等六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有序推进宝华路、华林寺等其余六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
荔湾区持续改善老旧小区环境,2021年以来推进75个社区微改造,目前已有37个完工,10个基本完工,28个正在实施。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