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月28日上午,“黄埔考古研学”启动仪式暨“考古遇上科技——广州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践图片展”在广州开发区科技馆举办。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文物局)、广州开发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广州开发区科技馆承办,黄埔文商旅(广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得到了黄埔文化(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区属国企代表,新闻媒体单位及参与观众近100人参加活动。
广州首个科技考古展开幕!考古+科技“透视”五千年文明
面对日益增长的考古与文物保护需求,广州立足本地文化遗产特色,构建了“科技赋能、学科融合”的考古与文物保护体系,为城市历史记忆的永续传承提供科技支撑。当天上午,“考古遇上科技——广州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践图片展”(以下简称“考古遇上科技图片展”)在广州开发区科技馆开幕,这是广州首个科技考古展览。展览精选广州近年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及代表性文物,分三个部分深度解读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背后的现代科技手段:
第一部分以“考古,考什么?”“怎么考古?”“为什么考古?”三个核心问题为引导,系统性阐释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原理和研究目的,完整呈现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学科面貌,显示出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当下,科学技术如何深度赋能考古研究、破译文明密码,已成为当代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核心命题。
第二部分重点阐述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结合近年来广州科技考古研究典型案例,为公众展示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GIS 技术应用等新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生动展现科技手段如何突破传统考古局限、一步步将沉默的考古遗存转化为鲜活的历史信息,为解读广州古代社会的生业模式、技术发展、文化交流乃至城市变迁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极大地提升了考古研究的深度、广度与科学性。
第三部分重点展示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展览以广州广雅中学莲韬馆复建工程工地出土战国铜鼎为例,详细介绍了“文物医生”对铜鼎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合金成分及基体显微观察、X射线成像等“体检”项目,并根据具体病害和保存状况,为文物制定相应治疗方案,采取精准适宜的保护修复手段,让脆弱的出土文物重获新生。除了对已经出现“病害”的文物进行“救治”,考古工作人员还会开展预防性保护项目,并以南汉二陵博物馆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管理、监测、评估和调控,抑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从源头控制各种对文物不利的环境因素,为文物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听专家讲考古!走进探方中体验考古发掘
当天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强禄在活动现场为公众做《考古何为?》专题讲座,向公众阐释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并简要概述了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史前和先秦考古学在揭示“何以中国、何以岭南、何以广州”这一历史命题中的关键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田野考古研学以其独特的实践性、探索性、趣味性,能有效弥补传统“知识记忆”型教育的局限,打破“课堂圈养”的束缚,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诸多困惑,是激发其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的有效途径。
活动现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吕良波作为资深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专家,为公众导赏“考古遇上科技图片展”,生动讲述广州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的故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曹耀文则结合多年的田野考古发掘经验,为公众解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6月28日下午,黄埔考古研学首期活动在长岭农业现代公园火热开启,本次研学以田野考古发掘主要内容,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20组家庭招募参与活动,他们在考古工作人员指导下走进考古模拟探方动手发掘灰坑,一丝不苟地进行文字记录、摄影、绘图等现场信息采集工作,并对出土陶片进行登记,学习撰写考古发掘日记等。
六条考古主题研学线路首发!“黄埔考古研学”开放公众预约
活动当天,“黄埔考古研学”教育品牌及六大主题研学路线正式发布,其中,海丝明珠路线寻迹南海神庙解码千年海丝密码,稽古探真路线深入黄埔考古遗址揭开尘封地下的历史记忆,古村遗韵路线漫步深井古村沉浸体验岭南传统聚落智慧,狮醒东方路线走近黄埔醒狮激活非遗技艺的蓬勃生命力,红旗漫卷路线追寻黄埔红色足迹感受革命岁月的热血激荡,沧海长风路线探访长洲岛纵览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六条研学线路全景覆盖黄埔区海丝遗存、考古发现、古村落风貌、非遗技艺、红色历史及近代中西交融的完整历史文脉。
本次活动是广州市、黄埔区文物部门依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整合利用黄埔区文物资源、采用“科技+考古”融合模式开展公众考古科普教育的全新探索与尝试,通过展览展示、专题讲座与田野考古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考古科普教育平台,并长期通过“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及“黄埔文化集团”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引导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从考古学视角读懂黄埔、读懂广州。
采写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