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林广豪报道 香港分红险“内卷”迎来规范。2025年7月1日起,香港分红险保单的演示利率将不得高于6.0%或6.5%。受预期收益下调吸引,近期内地居民赴港投保掀起热潮。有监管人士表示,此举不会影响分红险保单的实际回报,投保人在投保前必须注意非保证回报的风险提示。
“我主要看重香港分红险的预期收益比较高。”6月底前在香港投保了某分红险的一位广州市民告诉新快报记者,投保现场有很多是来自内地的访客。
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向记者介绍,最近内地居民的咨询、签单数量激增,这一热潮主要源于香港保监局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指引,明确自7月1日起,在分红险的演示收益中,港元保单和非港元保单的利率上限分别为6%和6.5%。
该代理人算了一笔账,以某款香港分红险为例,投保人选择5年交费,每年保费为2万美元,今年7月1日前,第60个保单年度末的预期收益为465万美元,内部收益率(IRR)为6.84%;新规后,同样时期的预期收益为387万美元,IRR为6.5%。
据了解,分红险的收益包含保证部分和非保证部分,香港分红险的保证收益较低,IRR多为0.3%-0.5%,较高的预期收益使其备受青睐。招商证券研报指出,在中国香港市场,相对宽松的监管和法律环境为分红险投资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海外资产配置比例较高,相较于只提供最低保证回报的传统非分红产品,分红险6%-7%的潜在收益明显更具吸引力。
与之相比,目前内地分红险收益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0%,长期持有预期收益的IRR约3.3%。在利率调降的趋势下,业内认为预定利率上限将降至1.5%。
记者注意到,上述指引发布以来,香港保险市场掀起了“炒停售”营销,部分代理人宣称“指引将分红保单的回报率封顶”,并呼吁投保人赶搭“尾班车”。对此,香港保监局执行董事(长期业务)吕愈国发文指出,上述说法有误。吕愈国表示,“演示利率上限”只适用于保险公司在销售分红保单时向客户提供的利益演示的内部收益率,保险公司仍可向投保人派发高于上限的红利,因此措施并不会影响保单的实际回报。
业内人士表示,投保人应结合自身保障需求进行保险配置,遵循“先保障,后理财”的原则,切勿跟风投保。此外,还应注意分红险演示收益的实现情况,部分产品的分红水平可能不达预期。以保诚香港的“理想人生保障计划-分期缴费”2024年度的归原红利为例,2015年-2020年生效的美元保单的分红实现率分别为41%、40%、46%、71%、71%、70%。
值得一提的是,原保监会2016年发布过风险提示,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非法“地下保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