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钟女士(化姓)清洗黔鱼时,一根不起眼的鱼刺刺中了右手虎口。谁料,这微小伤口竟引发致命危机!次日清晨8点,情况急剧恶化:她突发40℃以上高热,伴随剧烈寒战。更可怕的是,右手伤口及腕部迅速红肿蔓延,疼痛剧烈。抵达广医二院急诊,医生结合“鱼刺刺伤史”及凶险症状,高度怀疑是恐怖的“海洋杀手”——创伤弧菌感染。
医院启动应急机制,多学科专家火速集结会诊,一致认同判断,必须分秒必争。在急诊进行紧急抗感染和伤口处理后,抢在病菌全面肆虐前,将钟女士紧急转入感染病科,由经验丰富的罗润齐主任团队接手,展开更深入的救治。
罗润齐指出,患者鱼刺伤处呈现典型红、肿、热、痛,皮肤张力升高,炎症从手腕快速蔓延至前臂,伴39.7℃高热及炎症指标明显增高。尽管黔鱼为淡水鱼,但广东地处入海口及海鲜交易枢纽,不能排除创伤弧菌感染可能。且该患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史,是创伤弧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正如专家所料,钟女士经血培养明确为创伤弧菌感染。幸运的是因诊断及治疗及时,避免了截肢风险,目前已治愈康复出院。
Tips:解码“海洋杀手”海洋创伤弧菌
罗润齐表示,海洋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温暖海域及牡蛎、螃蟹、鱼类等海产品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通过海产品刺伤/带菌海水接触破损皮肤或生食受污染海鲜导致感染。具有三大致命特性:一是高致死率,未经治疗的脓毒症死亡率达50%-70%;二是极速进展,48小时内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脓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三是隐匿性强,淡水环境亦可能携带病菌(如入海口区域的淡水鱼虾)。
“别被‘海洋创伤弧菌’的名字迷惑!”罗润齐特别提醒,它虽常见于海水,但淡水鱼未必安全。海鲜交易链中,受污染的海水、工具(刀具、砧板、水箱)极易在混装、运输、宰杀时交叉污染到淡水鱼,使其成为病菌意外载体。因此,处理任何鱼类(无论来源),都需警惕鱼刺扎伤,务必戴厚手套防护并彻底煮熟。
夏季创伤弧菌进入活跃期,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并在黄金48小时内采取正确救治,这是生死攸关的关键:
一、伤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伴瘀斑、血疱快速扩散;
二、皮下出现捻发音(提示气性坏疽);
三、全身高热(>39℃)、寒战、血压骤降;
四、实验室异常:PCT/CRP飙升、血小板减少、肌酸激酶(CK)升高(横纹肌溶解预警)。
罗润齐指出,急救有三原则:一是快速识别与暴露史告知:受伤后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说明海鲜接触/刺伤史;二是精准抗菌治疗:如三代头孢(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疗程需根据感染程度调整,通常持续2-3周;三是外科干预,若确诊坏死性筋膜炎,需在6小时内进行清创手术,必要时截肢治疗,重症患者需ICU支持(液体复苏、器官功能监测)等。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创伤弧菌进入活跃期。处理海鲜时建议佩戴手套,避免徒手接触尖锐部位;避免生食海鲜,应彻底清洗并高温烹饪后再享受美味。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许咏怡 吴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