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消费者担心房子优质化会抬高房价,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好房子”≠“贵房子”
随着国家强制性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正全面推动。近月推出的广州新房,3米层高普遍达标,部分项目甚至达至3.3米。但专家指出,除了层高,规范标准还涉及多个维度,目前“好房子”仍较稀缺。同时,部分消费者对“品质溢价”有所担忧。有业内人士指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房子”,其核心在于精准回应居民居住需求,打造不同功能梯度、价格梯度的好房子产品,将是楼市同质化竞争破局的关键。
多数在售楼盘于新政前报建
“好房子”还在逐步落地
自今年5月《住宅项目规范》正式发布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质量升级。规范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列明多项技术细则,在层高、噪声、电梯等多方面有新的要求。其中包括住宅层高由现行版本规定的“宜为2.8米”提升至“不低于3米”;楼板隔声性能指标由“不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大于65分贝”;住宅建筑平均层数类别为高层Ⅱ类的18层至26层,最高容积率为3.1,最大高度为80米。
随着新规范落地,增加层高、降低噪声、智能配置、适老化等成为各地“好房子”的调整方向。而广州今年推出的新房,多数层高达到3米,不少项目更在3米以上,如近月新盘保利天曜层高为3.1米至3.3米,越秀东山云起层高为3.1米,珠江天河都荟层高为3.15米……
不过,广东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称:“目前市面上完全符合‘好房子’国标要求的产品并不多,大部分是新政前报建,八成以上楼盘未完全达到《住宅项目规范》内的标准。”他进一步解释,不少楼盘是个别指标达到标准,如很多楼盘能做到层高超3米,但隔音、总高不超过80米等标准未必能达到。“作为一项新的国家标准,落实《住宅项目规范》需要一定时间。”他说。
300万元至500万元总价住宅
仍是广州房地产市场主流
新规出台,不少购房者一方面对“好房子”充满憧憬,另一方面担心其优质化趋势会带来价格压力。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当前很多购房者对“好房子”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大平层、高端住宅才是好房子。
事实上,上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项目规范》实施新闻发布会上,标准定额司司长姚天玮便明确,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房子”。“建‘好房子’是要通过好的设计、好的施工、好的材料、好的服务等,解决居住中的痛点问题,全面提升住房品质。不同地区、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应当有不同的‘好房子’。”他说。
李宇嘉告诉新快报记者,《住宅项目规范》设定了国家层面的最低标准,包括建筑安全、节能绿色、功能空间配置等,而“好房子”是在这些底线之上,进一步提升居住体验的差异化产品。在李宇嘉看来,“好房子”是多样的、普惠的,“贵房子”只是“好房子”的系列之一,企业应生产不同功能梯度、价格梯度的“好房子”产品。“从广州新房成交结构来看,总价300万元至500万元区间仍是主力成交区域。相比之下,总价800万元以上的新房占比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多数购房者的需求集中在改善型或首置型产品。”李宇嘉分析称,“好房子”应重点聚焦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端。
广州世联研究院副院长崔登科认为,地方对“好房子”需要有细化标准,不同面积段、总价段的“好房子”,呈现的方向可能不同,一些软性的标准,如配套设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等,最好有一些项目案例,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好房子”的标准,更容易去挑选“好房子”。
新房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
靠“好房子”打造差异化优势
随着楼市进入深度调整期,开发商之间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愈发突出。尤其在广州市的海珠、白云、天河等热点板块,不少楼盘主打80㎡至120㎡三至四房户型,产品设计相似度高,价格战仍然为主要竞争手段。
对此,李宇嘉表示:“‘好房子’是摆脱同质化内卷的关键,不要把‘好房子’单纯理解为高投入、高回报的高端产品,而应该理解为对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他指出,开发商可以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区位优势、户型优化、配套升级、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好房子’主要体现在开发商对于客户需求的响应度,例如在户型设计上,有否考虑私密性、采光通风、防音降噪,有否考虑老年人休息、小孩子上学,甚至是宠物的活动空间等,一些对客户细微需求的满足,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关键是要有心思,同时也考验各个施工环节的配合。”他说。
李宇嘉特别提到,目前市场上部分项目在“得房率”上过度堆砌,甚至通过“偷面积”方式提高赠送比例,导致公共空间被压缩、大面积飘窗设计下私密性下降等问题频发。“这些做法看似提升了性价比,其实是对公共空间的侵扰,且牺牲了居住舒适度,反而不利于口碑建立。”他说。
“好房子”不仅是产品力的比拼
更是兑现能力的较量
除了硬件设施要达标,“好房子”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兑现承诺的能力。无论是前期的设计理念,还是后期的物业服务、社区运营,真正的“好房子”需要长期稳定的品质保障。
李宇嘉强调:“‘好房子’要实现从建设到交付、从家装到设施、从销售承诺到最终使用的始终如一。如果配套中途缩水、变更设计,就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为此,他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批后建设过程的监管,确保开发商严格按照规划施工,杜绝随意变更设计、降低标准的行为。同时,还应关注配套设施是否具备可持续维护的能力,避免因后期管理不善导致物业费上涨、居住体验下降等问题。
黄韬则指出,政府推动“好房子”建设,本质上是在提振市场信心。“它传递出一个信号:现在置业是有保障的,有明确质量底线支撑。”他表示,“好房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规范等物理指标上,更在于其软性优势,如区位环境、生活配套、景观资源等方面。
不过,目前购房者对“好房子”的认知仍较为模糊。黄韬指出,多数买家会关心项目是否符合新规,但对《住宅项目规范》中的具体技术标准了解有限。“一些楼盘只突出自身优势,而回避短板,这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他表示,随着更多符合“好房子”标准的项目落地,市场教育也将逐步推进,购房者对“好房子”的理解将更加清晰,选择也将更加理性。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