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走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新建成的文化地标“永和客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生动述说着永和镇壮瑶文化交融的独特发展轨迹。“原来我们永和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暑假返乡大学生小韦指着展板上的旧时圩场照片激动万分。
6月27日至7月3日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期间,永和镇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精心策划了“2025年永和镇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周”系列活动,巧妙融合线上竞技与线下体验,让高深的社科知识以“接地气”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7月2日,科普周主会场活动在“永和客厅”火热开启,吸引近50名干部群众参与。
“微宣讲”点燃创作热潮,小屏幕传递大道理
早在今年3月,永和镇就以“永和微宣讲”人文社科短视频创作大赛拉开社科普及周的序幕。当地青年积极响应,化身“社科普及主播”,聚焦法律法规普及、“百千万工程”解读、本土人文历史挖掘等主题开展创作。7条构思精巧、形式活泼的微宣讲短视频在本土视频号——“永和青年说”上掀起传播热潮,截至7月2日,总浏览量突破45万。
“我们选择以《永和曾是连山县城》为题,用连山话讲述永和作为连山县城的旧故事,引起了永和群众的共鸣!”荣获一等奖的永和青年莫书红兴奋地展示着作品评论区里的热烈讨论,“拍视频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深入学习的过程,能让乡亲们觉得‘社科有用’,特别有成就感!”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带着乡土气息的“微宣讲”,成功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成为连接理论与群众的有效桥梁。
打通“最后一公里”,社科普及提升“软实力”
“社科工作要‘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永和镇的实践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县社科联主席孙伟军带来一场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宣讲,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压轴登场的“‘百千万工程’暨永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知识科普抢答”环节,瞬间点燃全场热情。知识抢答融合了“百千万工程”与永和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群众踊跃参与答题。“我抢答的是关于永和镇传统民俗的题目,这个我熟!”一名群众成功赢取礼品,笑容满面。
“本次科普周,是我们打通社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一次创新实践,接下来我们会举办更多的社科活动!”永和镇人文社科基地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充满网感的短视频比赛,还是可触可感、寓教于乐的线下活动,核心目标都是让社会科学从书斋走向田野,真正成为提升群众素养、赋能基层治理、推动永和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刘诗丽 陈琅乾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